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NH4HCO3)是制作油条和油饼时常用的膨松剂,化学兴趣小组对这两种膨松剂受热分解后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氨气反应.
②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进行实验】
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连接好装置,关闭K1,打开K2
微热左侧双层试管
A、C中均出现气泡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打开K1,关闭K2,停止加热A、B烧杯中的导管内均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
在试管中加入两种膨松剂,打开K1,关闭K2,点燃酒精灯加热双层试管内层试管中白色固体明显减少,A、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均有二氧化碳生成
关闭K1,打开K2(开关操作)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有氨气生成
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外层试管中仍有固体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frac{\underline{\;\;△\;\;}}{\;}$NH3↑+H2O+CO2
为了进一步确定NaHCO3受热分解后生成Na2CO3,后续的实验操作是打开铁夹1,(关闭铁夹2),继续加热至石灰水中不再有气泡产生,玻璃管中仍有固体剩余.

分析 根据装置内外出现压强差,证明气密性良好,也就是C中出现气泡进行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氢钠完全分解后仍有固体碳酸钠,而碳酸氢铵完全分解后没有固体剩余进行分析.

解答 解:装置内外出现压强差,证明气密性良好,也就是C中出现气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所以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A、C中均出现气泡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打开K1,关闭K2,停止加热.A、B烧杯中的导管内均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
在试管中加入两种膨松剂,打开K1,关闭K2,点燃酒精灯加热双层试管;内层试管中白色固体明显减少,A、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均有二氧化碳生成.
关闭K1,打开K2;(开关操作)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有氨气生成.
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外层试管中仍有固体.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frac{\underline{\;\;△\;\;}}{\;}$NH3↑+H2O+CO2
碳酸氢钠完全分解后仍有固体碳酸钠,而碳酸氢铵完全分解后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确定NaHCO3受热分解后生成Na2CO3,后续的实验操作是:打开铁夹1,(关闭铁夹2),继续加热至石灰水中不再有气泡产生,玻璃管中仍有固体剩余.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A、C
A、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关闭K1,打开K2;(开关操作)有氨气生成.
NH4HCO3$\frac{\underline{\;\;△\;\;}}{\;}$NH3↑+H2O+CO2
打开铁夹1,(关闭铁夹2),继续加热至石灰水中不再有气泡产生,玻璃管中仍有固体剩余.

点评 根据实验的装置图及所提供资料的分析,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及出现现象的原因,对于解答此新知识的探究型问题是尤其重要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从下列图片中获取的信息(写出三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是某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根据该图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粒子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B.该粒子核内有19个质子
C.该粒子属于阳离子
D.该微粒所属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安徽南北各地都有一些全国知名的小吃、名菜.下列名菜、名小吃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
A.
     蒙城牛肉
B.
      涡阳苔干
C.
      泾县香菜
D.
       黄山烧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小芳虽是九年级学生,但放学回家总帮爸妈做家务,打开厨房中的燃气灶,小芳想到了目前的燃料问题.她考起了她爸爸和妈妈.
(1)煤、石油和天然气常称作三大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随后小芳的爸妈问小芳如下问题;
(3)厨房中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玻璃(写一种即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不锈钢炒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紫琦过生日时发生了一件怪事,当她许下心愿吹灭蜡烛后,蜡烛竟又重新燃烧,反复几次,蜡烛总能灭而复燃.同学们将蜡烛剥开发现:在蜡烛的棉芯里藏了一根缠绕的银白色金属丝.
【提出问题】该金属丝是什么?它的存在是不是蜡烛灭而复燃的原因?
【初步探究】蜡烛为什么会灭而复燃?
【资料一】蜡烛的棉芯里藏有一些金属,当蜡烛燃烧时,棉芯里的金属被熔化的石蜡包裹起来,由于隔绝了氧气,金属并不燃烧;但当蜡烛熄灭后,金属接触到氧气就可以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
【实验反思】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产生的,紫琦认为这种蜡烛也可以熄灭,她可以采用的方法是隔绝氧气或剪除灯芯或用湿抹布盖灭.
【资料二】蜡烛内的金属是Mg、Fe或Cu中的一种.
【深入探究】这种蜡烛芯内的金属是Mg、Fe或Cu中的哪一种?
【猜想与假设】(1)根据已有的知识大家一致认为,该金属不可能是Fe和Cu,
其原因是:①铜是紫红色的,不是银白色的;②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同学们一致猜想:该金属是Mg.
【查阅资料】镁可以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温度越高,水中溶解的氢氧化镁越多.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大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将该金属丝用砂纸打磨至光亮,加入到装有热水的试管中,并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有气泡不断冒出,气体燃烧,听见爆鸣声,火焰呈淡蓝色生成的气体为_H2
(填化学式)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冷却后红色褪去反应生成了Mg(OH)2,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 性
【实验结论】此金属为镁,写出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2H2O$\frac{\underline{\;\;△\;\;}}{\;}$Mg(OH)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加多宝凉茶”、“百事可乐”、“神农谷矿泉水”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饮料属于(  )
A.B.C.氧化物D.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氮化镁是一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无机化合物,它可用于制备高硬度、高热导、抗腐蚀、抗磨损和耐高温的其它元素的氮化物,制备特殊的陶瓷材料等.某校化学研究小组用镁与氮气反应制备氮化镁(Mg3N2),并用实验方法测定氮化镁的纯度.
Ⅰ:制备氮化镁
【查阅资料】
①(NH42SO4+2NaNO2$\frac{\underline{\;加热\;}}{\;}$2N2↑+Na2SO4+4H2O,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能吸收氧气;稀硫酸能吸收氨气.
③在常温下或温度不高的条件下镁几乎与水不反应.
【实验】
制备氮化镁的装置示意图如图甲(A-G):

(1)D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或干燥氮气),G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氧气进入E装置.
(2)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Mg+N2$\frac{\underline{\;高温\;}}{\;}$Mg3N2
(3)实验时先进行A(选填“A”或“E”)处加热,理由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Ⅱ:测定氮化镁的含量
氮化镁是浅黄色粉末,极易与水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氮化镁(Mg3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
【定性分析】
步骤一:取少量氮化镁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试管口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步骤二:弃去上层清液,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沉淀全溶且冒气泡.该步骤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定量测定】
按图乙(H-I)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4)取氮化镁样品16g进行实验,I装置增重3.4g,求该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5)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充分反应,防止倒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0.工业中制备KClO3的流程如下:

已知常温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Ca(ClO32 是209.0g;KClO3 是7.4g;CaCl2 是74.5g;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上述流程中氯元素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B.过滤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酒精灯
C.洗涤KClO3晶体时用饱和KCl溶液比用饱和KClO3溶液效果更好
D.上述流程中生成KClO3的反应是:2KCl+Ca(ClO32=2KClO3↓+C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