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
(1)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___________;
(2)在做完加热实验后,发现试管破裂,原因是_________;
(3)某同学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练兵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中国是把香椿当做蔬菜的唯一国家,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如香椿中含有的皂甙,具有抗菌、防癌的作用,皂甙的化学式为C27H42O3,请你回答:
(1)皂甙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皂甙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
(3)皂甙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是_____(最简整数比);
(4)皂甙中元素质量分数最小是_____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酒精挥发 C.葡萄酿酒 D.石蜡熔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C.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
D.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可使其耐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现有下列仪器:①烧杯 ②酒精灯 ③铁架台 ④试管 ⑤托盘天平 ⑥集气瓶,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不需要的仪器是
A. ①⑤ B. ①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1)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①2个氯原子_________;
②2个四氧化三铁分子________;
③3个镁离子_______;
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①2Ar___________;
②SO2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与分析。
(提出问题)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CO2、H2O 猜想二:CO、H2O
猜想三:NH3、CO2、H2O 猜想四:CO2、CO、H2O
你认为上述猜想____肯定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1)本实验中甲烷需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而不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____。
(2)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粉末由白色变为蓝色,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的黑色粉末变红,由此推断猜想____成立。
(3)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4)经过小组讨论,从空气污染的角度分析,需要在D装置后面增加_____。
(交流与反思)使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生成CO2,需具有的两个因素是足够多的______、足够大的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潜山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 )
A.用篮子代替塑料袋 B.节约每一滴水 C.使用节能灯泡 D.经常开车上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