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分析 A、根据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已知A、B、C、D、E、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一种黑色固体,E是一种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F是一种蓝色沉淀,B是一种紫红色固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试回答问题:
(1)写出B、F两物质的化学式:BCu,F:Cu(OH)2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下转化关系:
A→CCuO+2HCl=CuCl2+H2O;
D→C+ECuSO4+BaCl2═BaSO4↓+Cu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t2℃时,将甲、乙固体各W g (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降温到t1℃时现象如图2(水分不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3中M表示的是乙的溶解度曲线
B.图2中甲溶液一定饱和,乙溶液不一定饱和
C.图2乙溶液一定比甲溶液浓
D.当W=50g时,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应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金属的问题: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用元素符号回答);
(2)生活中常用铜丝作导线,主要是利用铜的导电性;
(3)字母A、B、C、D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常见的四种金属.已知:①A+BSO4=ASO4+B
②C+H2SO4=CSO4+H2↑   ③B+2DNO3=B(NO32+2D   根据上述反应能判断出其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D(填字母)
(4)向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是Cu、Fe或Cu、Fe、Z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话不正确的是(  )
A.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B.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甲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无晶体析出
C.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乙>甲>丙
D.t2℃时,100g甲物质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已知碘元素(元素符号为I)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值为53.
(2)下列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碘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C.

(3)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填“微量”或“常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在20℃时,向盛有40g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仍有4g固体未溶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用霉变的花生榨取食用油
B.室内有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C.铵态氮肥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D.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制作糕点常用Na2CO3或NaHCO3作膨松剂,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查阅资料】
(1)溶解度比较:
溶解度10℃20℃30℃40℃
Na2CO312.5g21.5g39.7g49.0g
NaHCO38.1g9.6g11.1g12.7g
(2)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3)常温下,浓度相同的Na2 CO3溶液比NaHCO3溶液的碱性强.
【探究一】NaHCO3和Na2CO溶解度差异的探究.
小方同学分别取xg两种固体粉末加入20℃10g水中充分溶解,通过观察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x可能是A.
A.2    B.0.96    C.0.5    D.3
【探究二】Na2CO3和NaHCO3鉴别探究
【猜想与假设】
(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一)所示):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问题讨论】
(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二)1、图(二)2).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Ca2+、HC${{O}_{3}}^{-}$、OH+
【探究三】测定某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
(1)坩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2)实验中,需加热至恒重的目的是保证NaHCO3全部分解.
【方案二】利用如图(三)装置进行实验,装置B中放有样品(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称取样品10g,加到装置B中;(3)称量装置B、C、D的质量(含药品);(4)连接装置;(5)加热;(6)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7)再次称量装置B、C、D的质量(含药品).【数据记录】
装置B装置C装置D
实验前物质的质量/g180.0200.0122.2
实验后物质的质量/g176.9201.5124.8
【问题回答】
①如图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装置C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右侧导管伸入液面以下.
②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内通入空气,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若没有装置A,造成测定结果偏大(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讨论分析】
小红同学认为,表格中三组数据都可以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但小张认为不能用C装置的质量变化来计算,其理由是装置A中逸出的水蒸气会进入装置C中;改进方法:在装置A、B之间增加一个浓硫酸的干燥装置.小王又认为用装置D的质量差会偏大而影响计算,应增加一个操作:连接D装置前,缓缓鼓入空气,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
【数据处理】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赞成应该利用表格中的装置B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NaHCO3和Na2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84%.
【拓展应用】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加热方法除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