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下列是氟元素、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相应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由氟元素和钠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D元素应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周期.
(2)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句话描述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填“物理”或“化学”).能闻到氯气的刺激性气味,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是B.
A.氯气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B.氯气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氯气分子是由氯原子构成的        D.氯气分子间存在间隙
(3)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物质ABCD
微观示意图
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2:1,若16gB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18g.
(4)对比、分析、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①已知H2、CO、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剂,请分析下列反应:
H2+CuO$\frac{\underline{\;\;△\;\;}}{\;}$Cu+H2O    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得出的结论是:物质(如H2、CO、C)作还原剂时,所含元素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
价在反应后升高(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②依据上述结论,则在反应SO2+2H2S=3S+2H2O中作为还原剂的物质是H2S;该还原剂中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2价变为0价.

分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每一小方格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解答;元素周期表每一小方格下方数据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显正价,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显负价;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
(2)依据物理性质的概念及特点结合分子的运动性分析判断即可;
(3)依据分子的结构判断分子的构成并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4)氧化剂提供氧,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得到氧,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

解答 解:(1)元素周期表每一小方格下方数据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氟元素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形成化合物时易得到一个电子,显一1价,钠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形成化合物时易失去一个电子,显+1价,因此由氟元素和钠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D元素有三个电子层,应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周期.故答案为:22.99;NaF;3;
(2)物质的颜色、气味、密度和熔沸点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能闻到氯气的刺激性气味,由于分子的不断运动造成的;故填:物理;B;
(3)分析表中四种微粒的结构可知A、B、C、D四种物质的化学式,则A和B反应生成C和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H2S+O2$\frac{\underline{\;一定条件\;}}{\;}$2S+2H2O,所以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2:1;
设若16gB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是x
2H2S+O2$\frac{\underline{\;一定条件\;}}{\;}$2S+2H2O
     32              36
     16g             x
$\frac{32}{36}=\frac{16g}{x}$
x=18g
故填:2:1;18;
(4)①在反应:H2+CuO$\frac{\underline{\;\;△\;\;}}{\;}$Cu+H2O,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中物质H2、CO、C做还原剂,其中氢元素和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所以三个反应还原剂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即可得出结论:物质作还原剂时,所含元素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升高;
②依据上述结论,则在反应SO2+2H2S═3S+2H2O中,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0价,所以H2S是还原剂.
故答案为:①升高;②H2S,-2,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考查是中考的一个重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物质的下面注明其化学式: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碳+氧气$\stackrel{点燃}{→}$二氧化碳
C O2 CO2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氧气$\stackrel{点燃}{→}$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3)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KClO3 KCl 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1)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木炭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该小组已经在完成气密性的检查后填装好了药品,并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请你继续完成实验并填写相应空格(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
步骤操作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点燃酒精灯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打开活塞,通入氧气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浑浊,说明燃烧还需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燃酒精灯,继续通氧气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才能生燃烧.
(2)上述实验开始时充满了氮气,其目的是隔绝空气.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木炭继续燃烧说明反应放热(填“放热”或“吸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

(1)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棕色变成黑色,写出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2)实验中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3)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燃烧多余的CO;
(4)实验前的操作顺序为A(填序号);
A.先通CO再加热    B.先加热再通CO   
这样操作的实验目的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黄铜是Cu和Zn合金,可用于制造各种仪器零件.为测定黄铜的组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取黄铜样品10g放人烧杯中,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测得消耗了稀硫酸25.9g,烧杯中剩余固体质量3.5g.请回答:
(1)测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烧杯中剩余固体的成分为铜;黄铜样品中Cu的质量分数为35%.
(3)求反应后烧杯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某校实验室要购买一些无水酒精,为了检验所选的酒精中是否含有少量的水,可往酒精中加入少量的(  )
A.胆矾B.无水硫酸铜C.CuOD.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碱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A.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Na2CO3; ②NaCl、CaCl2和NaOH; ③NaCl、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猜想③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将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5克加热到不再产生氧气为止,得到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为18.9克.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
(2)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保留两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
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
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过量,目的是使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且占容积的$\frac{1}{5}$;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frac{1}{5}$.由本实验还可推知氮气的性质:其中物理性质是氮气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是氮气不支持燃烧且不燃烧.
(3)该同学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frac{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写两点)①装置漏气;②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4)若将红磷换成木炭或硫,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否(填“能”或“否”)?
理由是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该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增强了装置的气密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