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盐酸挥发B.氢氧化钠变质C.浓硫酸吸水D.瓷碗破碎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用盐酸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浓硫酸吸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瓷碗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为防止水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水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水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frac{\underline{\;点燃\;}}{\;}$4CO2+2Ⅹ+6H2O,则Ⅹ的化学式为
(  )
A.SO2B.SO3C.H2SO4D.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1.碳铵(NH4HCO3)是农业种植上常用的一种化肥. 请根据碳铵(NH4HCO3)的化学式进行计算:(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碳铵(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2)碳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
(3)多少g尿素CO(NH22与158g碳铵(NH4HCO3)所含氮元素质量相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科学家己经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一碳膜片,其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如图所示,这种碳膜片状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下列有关碳膜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膜片属于单质
B.碳膜片与C60是同一种物质
C.常温下碳膜片的化学性质一定很活泼
D.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课堂上大家就“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甲方: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可以像发生光合作用那样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所需要的产物.例如:
(1)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0$→_{叶绿体}^{光能}$C6H12O6+6O2
(2)化肥厂用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CO2$\frac{\underline{\;一定条件\;}}{\;}$CO(NH22+H2O
(3)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和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它们的反应方程式为:4Na+3CO2$\frac{\underline{\;\;\;\;\;440℃\;\;\;\;\;}}{800大气压}$C+2Na2CO3
乙方:.科学家提出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这样我们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
(4)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H2O=H2CO3
(5)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大,原因是压强大、温度低.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任何物质带给我们人类都有它的两重性,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用化学符号或者化学式填写:
(1)2个氢原子2H.
(2)五氧化二氮分子N2O5
(3)食盐水中的溶质NaCl. 
(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Al.
(5)2个一氧化碳分子2CO;
(6)钙离子Ca2+
(7)碳酸氢钠的化学式NaHCO3
(8)2个铝原子2Al,
(9)3个硫酸根离子3SO42-
(10)氯化钙C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概念: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元素的元素符号书写不正确的是(  )
A.钙--CaB.铁--FeC.氦--hED.氖--N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用化学符号填写: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的元素是Al ②气体单质(任举一例)N2(合理即可)
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H2O④白色固体(任举一例)P2O5(合理即可)
⑤能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一种物质的化学符号(任举一例)Al(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