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①氦气、水、干冰三种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He (填化学式).

 ②某种催化剂可以把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两种空气的无毒成分(下图是该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的是  (填元素符号).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与  (填“质量”或“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在该反应中作还原剂的物质是  

③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疾﹣﹣青蒿素(化学式是C15H22O5)和双氢青蒿素(化学式是C15H24O5)的贡献,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该两种物质都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每摩尔分子都约含有  个氧原子.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比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①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②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变化,分析原子、分子的变化,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再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式的宏观和微观意义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氦气是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的;水、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了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4CO+2NO24CO2+N2.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的是氮元素由化合物变为单质;由各物质微粒的个数关系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是物质的量之比;在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得氧变成了二氧化碳故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③青蒿素(化学式是C15H22O5)和双氢青蒿素(化学式是C15H24O5),可见都含有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每摩尔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个数都为:6.02×1023×5=3.01×1024

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比:22×1:24×1=11:12;

答案:①He;

②2NO2+4CO 4CO2+N2;N;物质的量;CO;

③3或三;3.01×1024;11:12.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含有两种原子团的物质是(  )

A.NaOH B.NH4Cl C.AgNO3 D.(NH4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关分子、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相同原子能构成不同种类的分子

C.分子质量一定比原子质量大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通过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①分离溶液中NaCl和CaCl2两中溶质

B.②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

C.③鉴定溶液中溶质是否含有碳酸根

D.④用水吸收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氮   B.氧   C.硅   D.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石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的性质是(  )

A.导电性   B.质地较软 C.可燃性   D.黑色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能够达到目的是(  )

A.

除去CO中的CO2  B.

探究MnO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D.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测定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在如图的小烧杯中装入一定的NaOH,测量其温度;另取一定量的硫酸,测量其温度,并缓慢地倾入小烧杯中,边加边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记录溶液温度的变化.甲、乙、丙三位同学准备选择以下试剂进行实验:

同学

试剂

使用的NaOH

使用的H2SO4

NaOH固体

稀硫酸

NaOH溶液

浓硫酸

NaOH溶液

稀硫酸

甲、乙、丙三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选择的试剂是错误的.从溶液温度改变的因素考虑,指出错误的原因:

(1)  同学错误的原因是 

(2)  同学错误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