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图1~4是教科书上有关实验的装置图:

(1)图1是利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frac{1}{5}$.
(2)图2是验证分子某性质的实验.A烧杯盛有用蒸馏水稀释过的酚酞溶液,B烧杯盛有少量浓氨水,实验中发现A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通过此实验能够验证的分子性质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图3是电解水实验.此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其中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的检验的现象是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4)图4是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若反应前天平平衡,反应后天平的指针会向右偏转(选填“左”或“右”).因此,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最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abcf(选填序号).
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数目            c.原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e.分子的数目           f.元素的种类.

分析 (1)根据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结合无色酚酞的性质分析;
(3)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析;
(4)根据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会使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减少来分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 解:(1)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2)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成红色,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A烧杯中的液体显碱性,因此A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3)电解水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通电一段时间后,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是氢气,因此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的检验现象是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故答案为: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4)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而烧杯是敞开的,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质量减小,故指针偏右;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分子种类一定变化,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故答案为:
(1)$\frac{1}{5}$;
(2)无;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4)右;abcf.

点评 本题考查了红磷的燃烧、分子的性质、电解水实验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要注意时所用的物质的质量包括气体固体和液体,而气体容易被忽略,所以在设计验证质量守恒的实验时要考虑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已知A、B、C、D、E、F、I、X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含有相同的元素,A、B、D、E、X为氧化物,F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I为单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X在反应①中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H2O2,IC;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2CO+O2$\frac{\underline{\;点燃\;}}{\;}$2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与氢氧化钠固体
B.用食醋鉴别小苏打与食盐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棉布和丝绸
D.用稀盐酸除去氢氧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杂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通过化学学习,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如:
A.电解水    B.分解过氧化氢    C.加热高锰酸钾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1)相信你在D处还可以写出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2)若用如图1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酒精灯;②集气瓶;
(3)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口未放棉花;
若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未装满水(或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立即收集).
(4)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图2: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甲(选填“甲”或“乙”);若用丙装置干燥生成的氧气,丙中盛放的液体试剂是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气体应从a(选填“a”或“b”)端导入.若用丙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a端通入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用化学符号表示
(1)两个氮原子2N 
(2)n个硫酸根离子nSO42-
(3)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stackrel{+2}{Mg}$O.
(4)氧化铝Al2O3 
(5)氢氧化钠NaOH 
(6)3个水分子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所指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H2SO4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C.氯酸钾D.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碳和一氧化碳都能与CuO反应,小林总结了两个反应的相同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反应条件都需要加热
B.都有红色固体出现
C.反应的基本类型都是置换反应
D.产生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小聪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通过用力上下振荡锥形瓶可以看到白磷燃烧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焰熄灭.该实验直接说明的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必须用力上下振荡B.要有可燃物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甲),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棉花上滴了几滴水,棉花立刻燃烧了起来.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提出猜想】
a.小新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b.小海又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新的猜想进行了补充:此反应还会放热.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装置.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看到木条复燃,你推测此气体可能是O2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3)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Na和H.
【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也能生成氧气.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气.
【补充实验】
明确了以上性质,小红同学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丙):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粉末的棉花塞到漏斗的管中,漏斗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 (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请回答:棉花能(填“能”或“不能”)燃烧.这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能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物质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反应放热.
【实验反思】结合上述实验事实,同学们对于运输过氧化钠固体提出了安全建议:隔绝空气(至少填写一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