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上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_____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除了CO2,,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 甲烷(CH4 B 氢气(H2 C 一氧化碳(CO D 臭氧(O3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_____

A 19001910 B 19101940 C 19401980 D 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 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 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 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答案】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AC AC 将碳封存起来 BC

【解析】

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除了CO2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选AC

(3)190019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但温度呈下降趋势,1940198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大,但温度变化不明显,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AC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将碳封存起来。

5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A不正确;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时至关重要的,故B正确;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平衡,故C正确;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不能完全具有自我修复,超过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就会引发自然灾害,故D不正确。故选B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⑴能供动植物呼吸的气体的化学式_____

⑵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气体名称_____

⑶小明同学上网查阅了有关荔枝中营养成分的信息,发现荔枝中富含铁硒等元素,“铁硒”是人体必需的_____(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⑷人体若缺少_____元素(元素符号),则甲状腺肿大

⑸营养丰富的早餐,如牛奶鸡蛋中重要的营养素是_____

⑹玻璃成分中含有二氧化硅,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⑺侯德榜被称为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这里所说的“碱”是_____(填化学式)

⑻轻轻打开汽水瓶后产生大量气泡,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用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测量过氧化氢质量分数。称量68 g过氧化氢溶液和0.1 g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计算:

(1)制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g。

(2)过氧化氢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某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B. 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原子

C. 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参加反应的CO2H2分子个数比为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AB段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

B.A点盐酸浓度最低C点盐酸浓度最大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

D.D、E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滤渣a的成分是_____,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一定有_____

2)若现象“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它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确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以上均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儿童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酸锌由 种元素组成;

(2)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要满足儿童身体正常的需要,在某一时间段需要适量补锌。若儿童1千克体重每日需要0.5毫克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体重为20千克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该口服液多少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