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
(1)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2)实验室常用 方法得到纯净的水;
(3)海水晒盐的原理是通过 结晶,使NaCl析出;
(4)彩漂液(如图)的有效成分为过氧化氢,长期存放会失效.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失效的原因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年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期末练习卷(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肼(N2H4)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吸湿性.点燃时,迅速而完全燃烧,生成N2和H2O,并放出大量的热.下列关于N2H4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密封保存
B.完全燃烧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可用作燃料
D.其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7: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为纯净物 B.含碳量不同 C.机械强度不同 D.铸造性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云南省玉溪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A.清理沼气池用火把照明
B.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C.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浙江省湖州市九年级下学期2月返校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计算题
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样品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 .
(2)若把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 (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样品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量为21.2克,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克;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克.
(3)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 .
(4)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2NaHCO3Na2CO3+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重庆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铁:FeO
B.氢氧化镁:Mg(OH)2
C.氯化铵:NH3Cl
D.碳酸: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北京市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5秋•北京校级月考)①下列属于阴离子的是(选填序号,下同) ,属于阳离子的是 .
②已知碘元素(元素符号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
(1)x的值为 ;
(2)一般情况下,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碘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广东省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3秋•南京期末)铁质水龙头长期使用容易生锈,小明从自家水龙头上取下一些铁锈样品,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为 ,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2)实验结束,小明将所得的黑色固体物质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发现没有气泡,这说明生成物中 (有或没有)铁.
为解释这个现象,小明查阅下列资料:
Ⅰ.已知铁的氧化物有FeO、Fe3O4、Fe2O3,在一定条件下,均能逐步失去其中的氧,最终被还原为铁.
Ⅱ.某炼铁厂对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进行热反应分析,获得相关数据并绘制成图.
通过分析资料确定:
②700℃时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进行反应的产物是 (填FeO或Fe3O4或Fe).
②小明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广东省广州市信孚教育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广州月考)将下列物质各10g分别投入90g水中,使之充分溶解.请比较下列4种情况下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的是(注Ca(OH)2的溶解度不超过0.2g)( )
A.Na2O B.NaCl C.CuSO4﹒5H2O D.Ca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