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1)雨水属于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酸雨的pH<5.6(填“>”“<”或“=”).
(2)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3)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ClO2)杀菌消毒,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
(4)生活中,软化硬水常用的方法是煮沸.
(5)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分析 (1)根据雨水的组成以及酸雨的概念来分析;
(2)根据溶液的组成来分析;
(3)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氧的化合价显-2.根据上述原则可以计算出二氧化氯中氯的化合价;
(4)根据生活中常用的硬水软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5)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来分析.

解答 解:(1)雨水中含有水及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故填:混合物;<;
(2)生理盐水是由0.9%的氯化钠溶液,其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
(3)设二氧化氯中氯的化合价为x.
x+(-2)×2=0
解得x=+4
故填:+4;
(4)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水,受热易转化为不溶性钙镁矿物质,故可以使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5)水与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过程中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填:化学.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知识,题目较为简单,可以依据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的是(  )
A.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后再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
B.向装有一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
C.先测定NaOH溶液的pH,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数值逐渐降低
D.向装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实验室用锌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铜的一种氧化物的实验来测定该氧化物的组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F装置的作用分别是:B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F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进入E装置
(2)在点燃D装置中酒精灯以前,要将氢气通过整个装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排除整个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
(4)B、C装置不能颠倒的理由是会使水蒸气进入E装置,导致测得的水的质量增多,从而氧元素的质量偏大,导致铜元素的质量偏小
(5)反应前铜的氧化物的质量为 m1,反应前后装置E的质量增重m2,则该铜的氧化物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m1-8m2):8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实验一: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选填字母标号,下同).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选用的发生装置图B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二:已知Fe2O3样品中含有杂质FeS2.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测定样品中FeS2含量.称取mg样品置于玻璃管Y内.充分灼烧该样品,根据实验后装置Z增加的质量推算FeS2质量(装置管内发生反应:4FeS2+11O2$\frac{\underline{\;高温\;}}{\;}$2Fe2O3+8SO2

(4)连接好仪器,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在装置Z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末端,关闭开关b,加热玻璃管Y,观察到装置乙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一段时间,长导管内液面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5)使用“实验一”装置B制得的氧气进行实验,装置X瓶内需盛放的干燥剂是浓硫酸.
玻璃管Y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若立即停止通入氧气,会导致误差,其原因是生成的气体没有全部被吸收.
(6)试验后测得Z质量增加6.4g(忽略装置Z中水分挥发),则样品中FeS2为6g.
(7)若将通入的氧气改为空气进行同样的实验(样品反应完全),则测得FeS2含量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元素都显正价
B.生活中的净水方法都能得到纯水
C.可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D.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应尽量增加对农药化肥的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 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的pH约为5.6;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用排水法收集?

【设计实验】
实验一: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待生成的二氧化碳将锥形瓶中空气排尽时,连接a和b.检验锥形瓶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导管处,若木条熄灭则空气已经排尽.
实验二:待乙瓶中收集半瓶气体时,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关闭乙瓶左、右的弹簧夹;测得丙瓶中溶液的pH=6.5;充分震荡乙瓶后,测得其溶液的pH=5.6.分析可知,丙瓶中所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乙瓶中液体的体积.实验中,甲瓶中蒸馏水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若没有该装置,则乙瓶中测出的溶液pH 会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实验三:随着科学发展,数字化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图3是用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的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关系图,从图中你能得到那些信息(写两条)
(1)无论是排水法还是排空气法,都得不到100%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2)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比排空气法二氧化碳气体要纯.
【结论与反思】
由实验一、二、三分析,你认为二氧化碳能(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措施是升高水温或事先制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其他合理的答案均给分).(写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在实验室中由Cu为原料制取CuSO4溶液的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探究和方案改进.
【实验方案】
方案一:Cu$→_{△}^{O_{2}}$CuO$\stackrel{稀H_{2}SO_{4}}{→}$CuSO4
方案二:Cu$→_{H_{2}O_{2}}^{稀H_{2}SO_{4}}$CuSO4[Cu+H2O2+H2SO4(稀)═CuSO4+2H2O]
方案三:Cu$→_{△}^{浓H_{2}SO_{4}}$CuSO4[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方案四:Cu$\stackrel{Fe_{2}(SO_{4})_{3}}{→}$CuSO4[Cu+Fe2(SO43═CuSO4+2FeSO4]
方案五:Cu$→_{稀HNO_{3}}^{稀H_{2}SO_{4}}$CuSO4[3Cu+3H2SO4(稀)+2HNO3(稀)═3CuSO4+2NO↑+4H2O]
【评价分析】
(1)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优点是实验的操作步骤不需要走分步进行和不需要加热.但工业上不采用方案二大量使用H2O2制硫酸铜的原因是成本高.
(2)方案三与方案一、二相比,缺点是生成相同质量硫酸铜时消耗硫酸多和反应会产生SO2.生产生活中大量的SO2排放到空气中容易形成酸雨.
【实验探究】
(3)老师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四:

已知:①4FeSO4+O2+2H2SO4(稀)═2Fe2(SO43+2H2O
          ②溶液中pH=3.2时Fe(OH)3开始沉淀,实验流程中“滤渣”的化学式为Fe(OH)3,滤渣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3+3H2SO4=Fe2(SO43+6H2O.
【方案改进】
(4)某同学针对方案五查阅资料:Cu与稀H2SO4和稀HNO3的混合酸反应时,生成的无色NO气体很容易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NO2:NO2溶于H2O时生成HNO3和NO,工业上利用这一生产原理生产HNO3.NO2溶于H2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若采用方案五制取CuSO4溶液,根据上述查阅资料所获得的反应原理,改进的实验方案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NO2(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含有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硫酸盐,下列物质属于硫酸盐的是B
A.H2SO4      B.K2SO4        C.Na2S      D.Cu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t3℃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B.将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两溶液仍然都是饱和溶液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不管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均有晶体析出
D.t1℃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最终只有乙有晶体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