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以甲为原料合成化工产品丁的微观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为氧化物
B.转化①中乙和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丁
D.该过程体现无机物与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分析 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甲为CH4、乙为CO、丙为H2、丁为CH3OH,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和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等.

解答 解: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甲烷为CH4、乙为CO、丙为H2、丁为CH3OH,反应①②的方程式分别为:2CH4+O2$\frac{\underline{\;催化剂\;}}{\;}$2CO+4H2、CO+2H2$\frac{\underline{\;\;\;催化剂\;\;\;}}{一定温度}$CH3OH,因此:
A、乙为CO,属于氧化物,丁为CH3OH,不属于氧化物,故说法错误;
B、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转化①中乙和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2,故说法错误;
C、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frac{1×4}{12+1×4}×100%$=25%,丁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frac{1×4}{12+1×4+16}×100%$≈12%,故说法错误;
D、由上述转化可知,该过程体现无机物与有机物可相互转化,故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D.

点评 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能够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Cl-(用化学符号表示);溴化钠(NaBr)中溴元素的化合价为-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某工业废料含氧化铜和氧化铁,经过处理后可得到铜和硫酸亚铁溶液.主要流程如图:

已知:CuO+H2SO4═CuSO4+H20   Fe+Fe2(SO43═3FeSO4
(1)流程Ⅰ中氧化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H2SO4═Fe2(SO43+3H2O.
(2)流程Ⅲ充分反应后,还应有的实验操作是过滤.
(3)A-E中,含有铁、铜两种元素的是AC(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为铁制品循环利用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从“①”、“②”、“③”中,选出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①(填序号).
(2)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的原因是CuSO4+Fe═FeSO4+Cu(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的意义是节约金属资源、节约冶炼金属消耗的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写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煤气泄漏,开灯检查B.食品防腐,甲醛浸泡
C.限放鞭炮,保护环境D.深埋电池,消除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已知:草钙酸[CaC2O4]比碳酸钙受热易分解,CaC2O4$\frac{\underline{\;\;△\;\;}}{\;}$CaCO3+CO↑.将12.8gCaC2O4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7.8g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
B.剩余固体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为4.0g
C.将剩余固体溶于过量的稀盐酸,产生2.2gCO2
D.将加热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生成10.0g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
(1)物质A是c(选填序号).
 a.浓氨水   b.浓硫酸   c.浓盐酸
(2)该实验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3.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甲、乙为两种化合物且含有相同的元素,丙为气体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们之间有如图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已略去,“→”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请推断并回答:
(1)乙物质的名称是水.
(2)写出甲→乙+丙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人们将用完的“方便袋”随意抛弃它:它在地上堆着;在农田里埋着;在水面上漂着;这随处可见“白色垃圾”如图原子弹式的蘑菇云震响了我国的“限塑令”.人类生存环境向人们生活习惯发出求救和挑战:治理“白色污染”需要你、我、他:团结起来应对环境变化!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白色污染”的一个严重危害.
(2)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做到的防止“白色污染”的两个做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