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下列除杂的实验过程都正确的(  )
A.MnO2(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BaSO4(BaCO3)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C.CuO(Cu)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KCl(K2CO3)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结晶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BaCO3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钡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K2CO3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应再进行过滤、蒸发,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2015年是泉城环保世纪行的第十九个年头,活动的主题是“蓝天碧水,美丽泉城”.下列做 法中,不利于保障我市环境质量的是(  )
A.坚决取缔马路烧烤B.开发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小明同学对下列符号中“3”所表示的含义有如下学习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A.3H2中的“3”表示三个氢原子
B.SO3中的“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
C.3C中的“3”表示三个碳元素
D.Al3+中的“3”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是需配制的硫酸钠溶液的标签,请计算(整个过程中可溶物完全溶解):
(1)配制该硫酸钠溶液需要硫酸钠的质量为50g;
(2)烧杯中装有已配好的硫酸钠溶液142g,向其中加入某浓度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耗去氯化钡溶液115.3g,得到沉淀23.3g.求:
①该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②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得到白色碳酸钠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灼烧棉纱线,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D.电解水时,正极得到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所以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D.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A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C.该反应中有两种氧化物D.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17: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A.CaCO3固体(CaO固体)--高温煅烧
B.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C.CO(CO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KCl溶液(CaCl2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合成材料的废弃物却急剧增加,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回收废弃塑料,不仅可以减小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而且节约资源
B.“白色污染”就是白色塑料带来的污染
C.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有利于解决“白色污染”
D.减小使用和重复使用塑料制品,对解决“白色污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