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请解释下列变化:

(1)图一中从微观角度你获得的一条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是①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

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或分子很小)氢气+氧气水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 【解析】 (1)该图示反应的是物质的溶解过程,可以体现的微观信息主要有分子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很小等;(2)氢气燃烧生成水,其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结合图示可知②表示的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即: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以下四个实验方案,其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澄清石灰水与氯化钡溶液

通入CO2

B

鉴别食盐水与稀盐酸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C

鉴别纯碱溶液与烧碱溶液

滴加稀硫酸

D

鉴别稀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

滴加硫酸铜溶液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 A、二氧化碳可以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二氧化碳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故可以鉴别,故正确; B、食盐水和稀盐酸都不能与酚酞溶液反应,都无明显现象,故不能鉴别,故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冒出,烧碱是氢氧化钠,可以与稀硫酸反应,但是无明显现象,故可以鉴别,故正确; D、稀盐酸与硫酸铜不反应,氢氧化钾可以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沉淀,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2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层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说明____生成: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现象是_____,说明_______;蜡烛吹灭后,立即用火柴点燃从烛芯飘出的白烟,现象是____,说明______。

小a外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蜡烛燃烧有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点燃的白烟又将蜡烛引燃从烛芯飘出的白烟有可燃性 【解析】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2)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炭化;(3)蜡烛燃烧之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干而冷的小烧杯和澄清石灰水来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C.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D. 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

B 【解析】 试题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从上述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有水生成和放出热量。因此不能判断出是否有二氧化碳的生成。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实验题

已知一个氨气(NH3)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HCl)分子的质量,且分子运动速率和其质量成反比。已知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又知氨气与氯化氢相遇发生如下化学反应:氨气+氯化氢→氯化铵(白色固体)。A中充满HCl气体,B中充满NH3气体,当反应发生时会看到有大量白烟生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白烟现象,应怎样操作?_________白烟首先产生在________(填“A”或“B”)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一点):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B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应怎样操作?______________。

关闭止水夹b,打开a和c A 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故在A瓶首先产生白烟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分子运动慢 关闭所有的止水夹,挤出滴管中的水,氨气会溶于水,B瓶中的气压会很小,这时打开止水夹a和b,在B瓶中就会形成喷泉。 【解析】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白烟现象,就要让两种分子接触,那么,就要关闭止水夹b,打开a和c;由题意知,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分子运动速率和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甲、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阳离子 B. 乙是阴离子

C. 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 D. 甲、乙都属于金属元素

C 【解析】 试题从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比较粒子中的核内质子数也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所以从甲、乙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判断甲是阴离子,乙是原子,所以A、B都错,元素的种类有质子数决定,所以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正确,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4,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4,所以甲、乙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学习了金属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知道了如何鉴别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俗名“愚人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进一步测定某黄铜的组成,称取了黄铜样品50g放入锥形瓶中,向其中分5次共加入250g稀硫酸,测得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

质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累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50

100

150

200

250

累计产生气体的质量/g

0.2

x

0.6

0.7

0.7

回答下列问题:

(1)x=__,该样品中铜的质量为__g。

(2)请在如图中画出样品中加入250g稀硫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变化关系示意图。

(3)黄铜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精确到0.01)

0.4、27.25g28.61% 【解析】 根据第一次和第三次可以看出,每25g硫酸对应0.1g氢气,所以可以确定x=0.4,而生成0.7g氢气也就是加入175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据此分析和解答。 【解析】 (1)根据第一次和第三次可以看出,每25g硫酸对应0.1g氢气,所以可以确定x=0.4,而生成0.7g氢气也就是加入175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措施违背此理念的是(  )

A. 城市推广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B. 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 建筑工地安装降尘装置

D. 家庭生活中,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B 【解析】 A、氢能清洁无污染,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选项理念正确;B、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会严重污染空气,故选项理念错误;C、建筑工地及路面及时洒水除尘,能减少空气污染,故选项理念正确;D、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促进能源的再利用,从而减少污染,故选项理念正确。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8届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给液体加热 B. 倾倒液体 C. 稀释浓硫酸 D. 检查气密性

B 【解析】 试题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