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面是碳的几种单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
(1)在物质甲的结构中,每个碳原子最多连有_____个碳原子。
(2)根据乙物质层与层之间能发生滑动,具有滑腻感的特点,写出它的一种用途_____。
(3)图中物质丙的化学式为_____。长时间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色硬膜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膜的形成:_____。
【答案】4 制作润滑剂 C60 CaCO3 CO2+Ca(OH)2═CaCO3↓+H2O
【解析】
(1)由图中可知,每个碳原子最多连有 4个碳原子,故填4。
(2)因为乙物质层与层之间能发生滑动,具有滑腻感,可以制作润滑剂,故填制作润滑剂。
(3)由图可知,一个丙分子在含有60个碳原子,所以丙的化学式为C60,故填C60;
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其化学式为CaCO3,故填CaCO3;
形成该白色薄膜的反应是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O2+Ca(OH)2═CaCO3↓+H2O。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8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碳酸亚铁(FeCO3)是生产补血剂的原料。以下是某同学设计的利用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O和泥沙等)制取碳酸亚铁的实验流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
(2)加入过量稀硫酸前要将铁矿烧渣粉碎的目的是_____滤液I中含有的溶质是:FeSO4、_____(填化学式)。
(3)滤液Ⅰ中加入铁粉后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①Fe+Fe2(SO4)3=3FeSO4
②_____。
(4)加入碳酸铵得到碳酸亚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酒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饮品,男女老幼均有饮用者,然而,酒后窘态百出,既有呕吐不止的,又有精神亢奋的;既有自己被送往医院的,又有酒驾造成交通事故的,因此,提倡“饮酒要适量,酒后不开车”,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良好行为。
白酒、红酒、啤酒等酒类,都含有酒精,其化学名称是乙醇(C2H5OH),酒精进入体内,很容易通过胃肠黏膜进入血液当中,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95%是靠肝脏分解的,分解过程如“图1”所示。酒精分解经历两个过程,①乙醇→乙醛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参与,若摄入酒精量过大,分解相对比较慢。乙醇聚集体内,会刺激胃黏膜,出现胃部不适,酒精也会抑制神经系统,导致睡眠紊乱。②乙醛→乙酸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参与,不同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含量差别很大,乙醛聚集导致脸部发红,搏动性头痛、心慌、恶心等症状。另外,以上两个转化过程,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导致酒精性低血糖,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症状。
在肝脏内没有完全分解的酒精和乙醛,会通过血液,由心脏送往全身。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当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达到0.05%时,人就会出现“酒意”,开始进入兴奋状态;酒精的浓度达到 0.1%时,人会变得性情豪迈、动作夸张,达到 0.2%时,便进入了酩酊时期,人会步履蹒跚、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超过0.3%,人便步行困难、言语不清、烂醉如泥;一旦超过0.4%,饮酒者就昏睡不醒了。
图1﹣肝脏分解乙醇的过程 | 图2﹣饮酒前后指标对比 |
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2”所示。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为醉酒驾车。
青少年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远离酒类;为了家庭幸福,要劝告父母饮酒适量,禁止酒后驾车。
(1)乙醇的俗称是_____。
(2)酒后导致脸红的主要物质_____。
A 乙醇 B 乙醛 C 乙酸
(3)乙酸俗称为醋酸,它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_____。
(4)人体血液中乙醇的浓度最高点是在饮酒后_____小时。
A 0.5 B 1.5 C 3.5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肝脏能够把进入人体内的酒精全部分解
B 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当人体血液中乙醇浓度最大时,简单反应时和视觉保留最差
D 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只要达到80mg/100mL就会定为醉酒驾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小组同学在查阅“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的原因”时,看到了以下资料。
①实验室所用酚酞溶液pH<8.酚酞的分子结构受pH影响,酚酞溶液的颜色受其分子结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溶液的pH | 1≤pH<8 | 8≤pH≤13 | pH>13 |
酚酞的分子结构 | 内酯式 | 醌式 | 羧酸式 |
酚酞溶液的颜色 | 无色 | 红色 | 无色 |
②醌式结构的酚酞能与H2O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物质,且该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不受pH影响。
③NaOH溶液浓度越大,溶液pH越高。
该小组同学对上述资料产生了兴趣,决定对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开展探究。
(进行实验)
组别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数据 |
1 | 1﹣1:配制pH=13的NaOH溶液,取5 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分成两等份 | |
1﹣2:向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 溶液红色褪去 | |
1﹣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 溶液红色褪去 | |
2 | 2﹣1:分别配制pH=8、10、11、13的NaOH溶液,各取5 mL分别加入4支试管中,再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5滴30% H2O2溶 液,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 溶液都先变成红色,然后红色逐渐褪去,四支试管变化情况见图: |
2﹣2:配制pH=9的NaOH溶液,分别取5 mL加入4 支试管中,再向各试管中加入5滴质量分数分别为0.5%、1%、2%、4%的H2O2溶液,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 溶液都先变成红色,然后红色逐渐褪去,四支试管变化情况见图: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1﹣2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1﹣3的目的是验证pH>13时,红色酚酞溶液会变成无色,则“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
(4)由实验2﹣1可以得到结论:H2O2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_____。
(5)实验2﹣2的目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溴海因(C5H6O2N2Br2)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残留的新型环境友好消毒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溴海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6g
B.二溴海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C.二溴海因中含有O2、N2、Br2、C5H6
D.二溴海因分子中C、H、O、N、Br原子个数比为5∶6∶2∶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12.5g的大理石(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到盛有100g稀盐酸中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08.1g,求:
(1)生成二氧化碳_____g。
(2)所用100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微观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的宏观事实。根据如图回答:
(1)图甲表示的是生产水煤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 (基本反应类型)。
(2)图乙表示的是向滴有紫色石蕊的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当溶液pH逐渐变为7时,该过程看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反应后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可知溶液颜色最终呈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描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1月《科学报告》一篇文章称,只需在普通口罩上添加氯化钠涂层,就能将其转化为“特效口罩”。口罩使用过程中,涂层中的氯化钠在溶解于病毒自身携带的水中,形成溶液,杀死病毒;杀死病毒后,水分蒸发,氯化钠会再次析出。如图为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
(1)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和_______(填微粒符号);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________(填“变大” 或“变小”);
(2)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3)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