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0mL酒精中加入50mL水后总体积是( )

A.大于100mL                          B.等于100mL

C.小于100mL                          D.分层

 

答案:C
解析:

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与水混合后,分子进入对方分子之间的间隔,使总体积小于100mL

 


提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50mL的具支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铜粉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具支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30mL刻度处推至20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30mL刻度处,则说明
装置的气密性好
装置的气密性好

(2)实验开始时,注射器活塞前沿停在30mL的刻度线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粉,会看到试管内
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
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
,等到具支试管冷却后观察,活塞前沿约停在
14
14
mL的刻度线上.
(3)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4)具支试管上固定小气球的作用
防止橡胶塞弹出、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防止橡胶塞弹出、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5)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铜+氧气
 加热 
.
 
氧化铜
铜+氧气
 加热 
.
 
氧化铜

(6)若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2l%,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①②③
①②③
(填序号).
①加热时没有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粉量太少                        ④加入铜粉量太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提纯NaCl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②、③依次为下图中的(填序号)
CBA
CBA


(2)若得到NaCl的产率比实际值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
BD
BD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蒸发时,看到晶体析出,立即停止加热
     D.溶解11g含有泥沙的NaCl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3)用上述实验所得的氯化钠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要的仪器为(填序号)
ABCF
ABCF

     A.量筒  B.天平  C.烧杯  D.漏斗  E.蒸发皿  F.玻璃棒  G.酒精灯
(4)小明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50g,主要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填序号)
DGCA
DGCA

    A.装瓶贴标签
    B.称量5.0g的氯化钠固体,将称量的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中
    C.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D.称量2.5g的氯化钠固体,将称量的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中
    E.用50mL量筒量取45.0mL的水,注入烧杯内
    F.用100mL量筒量取50.0mL的水,注入烧杯内
    G.用50mL量筒量取47.5mL的水,注入烧杯内
[实验二]溶解和结晶KNO3
请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水的密度以l g/mL计):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取20mL水,加入5gKNO3,搅拌,恢复至20℃ 全部溶解,得溶液①
再加入Xg KNO3,搅拌 恰好饱和,得溶液②
再加入5g KNO3,搅拌 得溶液③
加热 全部溶解,得溶液④
冷却到20℃ 晶体析出,母液⑤

(5)③中溶液的质量为
26.32g
26.32g
;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填数字序号)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填序号)
②③⑤
②③⑤

(6)析出晶体的质量为(填序号)
A
A

    A.5g    B.X+5g    C.X+1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
溶液变红
溶液变红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
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
,这一现象说明
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烧杯的作用是
对比
对比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此现象说明了: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间有间隔
,同时还可以说明
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实验四]以下是丁同学完成的三个实验,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和他一起进行总结归纳:
①将颗粒状的碘放在湿淀粉纸上,试纸变蓝色;
②用玻璃棒蘸取酒精、碘酒分别滴在淀粉试纸上,滴酒精的试纸不变蓝,滴碘酒的试纸变蓝;③把五氧化二碘(I2O5)放在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将湿淀粉试纸放在试管口,淀粉纸上,淀粉试纸变蓝色;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复燃.
根据以上现象,可知关于物质化学性质的结论有:
碘遇淀粉变蓝
碘遇淀粉变蓝
五氧化二碘受热易分解
五氧化二碘受热易分解
.可能得到关于分子的结论: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50mL的具支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铜粉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具支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30mL刻度处推至20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30mL刻度处,则说明______;
(2)实验开始时,注射器活塞前沿停在30mL的刻度线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粉,会看到试管内______,等到具支试管冷却后观察,活塞前沿约停在______mL的刻度线上.
(3)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
(4)具支试管上固定小气球的作用______.
(5)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6)若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2l%,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①加热时没有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粉量太少            ④加入铜粉量太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1-201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湖滨学校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_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B烧杯的作用是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_;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_.
[实验四]以下是丁同学完成的三个实验,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和他一起进行总结归纳:
①将颗粒状的碘放在湿淀粉纸上,试纸变蓝色;
②用玻璃棒蘸取酒精、碘酒分别滴在淀粉试纸上,滴酒精的试纸不变蓝,滴碘酒的试纸变蓝;③把五氧化二碘(I2O5)放在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将湿淀粉试纸放在试管口,淀粉纸上,淀粉试纸变蓝色;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复燃.
根据以上现象,可知关于物质化学性质的结论有:______、______.可能得到关于分子的结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