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验证反应放热
D.
验证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分析 A、根据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不能使瓶内压强改变分析;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C、根据反应放热会使容器内的气压变大分析;
D、根据肥皂泡上升分析.

解答 接:A、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不能使瓶内压强改变,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利用加热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好,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C、充满氢气的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反应放热会使容器内的气压变大,气球会鼓起来,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项为:A.

点评 本题是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考查,要求学生熟悉所实验的内容及原理,能够考查同学们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先阅读下列资料.
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实验室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方法a:利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
方法b: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但是,若氯酸钾固体中混有可燃性杂质,加热时极可能发生爆炸;而且利用此法制得的氧气中往往含有一种有毒的杂质气体--氯气.回答下列问题:


(1)现提供如图仪器装置:
(I)指出装置图中指定仪器名称:①试管.
(II)选择方法b制氧气,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择A,若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对应的收集装置应选择D(填装置字母代号).不能用装置E来收集氧气的理由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III)某同学在关闭装置B中的弹簧夹后,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时发现:当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后,长颈漏斗中的水就下不去.这种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填“良好”或“不好”).
(2)请你从尽量多的角度分析,资料中制氧气的两个反应有哪些共同点?
共同点一: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共同点二:都属于分解反应(合理均可)
(3)比较两种制氧气的方法,许多同学都认为较优的是方法a.你认为该方法具有哪些优点?(写一点即可)不用加热,节约能源(合理均可)
(4)也有同学认为方法a也有不足:利用方法a则应该选择装置B作气体的发生装置,而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还有大量的氧气没有能够收集,造成浪费.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导出锥形瓶中的氧气.你的操作方法是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加满水,用集气瓶收集排出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下列某些仪器制取气体.

(1)写出仪器名称a试管   b水槽
(2)该小组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此时发生装置应该选用图中的A,收集氧气的装置可以用C或E.
(3)该小组同学用收集的氧气完成铁丝和氧气的反应实验,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4)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符号表达式:CaCO3+2HCl=CaCl2+CO2↑+H2O.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选择E,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满.
(5)该小组在探究活动中要制取一定量的氨气,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得知可以通过在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的方法产生氨气.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应选择制取氨气的装置是B(填字母序号),其中生石灰应盛放在名称为锥形瓶的反应容器中;收集氨气的装置是D(填字母序号).
(6)通过一系列气体的制取,该小组同学总结归纳出,制取任何气体的第一步都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很难收集到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2Mg+C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C
收集镁条燃烧后的固体粉末于燃烧匙中,将其放于蜡烛的火焰上灼烧,并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燃烧匙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粉末含有碳元素,你认为该结论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化学兴趣小组从紫色卷心菜中提取酸碱指示剂,该实验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研碎叶片B.溶解色素
C.过滤取液D.紫色提取液滴入白醋中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据图回答问题.

(1)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Ⅰ所示.由图可知,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M40g.
(2)图Ⅰ中P点可表示M在30℃的不饱和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T℃时,将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g水的甲、乙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Ⅱ所示的现象,则T℃<10℃(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有位同学提出三种假设:①白烟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②白烟是燃烧产生的水蒸气;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为了验证假设,他做了如下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①(填序号),但他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干扰白烟的检验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就为假设③(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同时排除了假设①②(填序号),因为二氧化碳、水蒸气不能燃烧.
(4)某同学对蜡烛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通过实验加以证明
操作现象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红磷在空气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小明同学所得结果偏低的原因是(写出一条,下同)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等;小方同学所得结果偏高的原因是实验过程中没夹紧止水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20℃时,向X克水中加入18克氯化钠,使其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若加热蒸发掉22克水后冷却到原来温度,得到该盐的质量分数为26.5%的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向该饱和溶液中加入107.2克硝酸银溶液时刚好反应完全.求: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2)X的值;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