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加以鉴
B、水通电能分解,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降低水的硬度可以用煮沸的方法
D、水是常见的溶剂
考点:硬水与软水,电解水实验,常见的溶剂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水常用作溶剂.
解答:解:A、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水能够溶解多种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小张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仪器的名称:
 
 

(2)小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和
 
 
(填字母)进行组装.你认为A装置还缺少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李敏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实验结束后,陈超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你帮助陈超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写一个).
(4)实验室选用B和C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是
 
(答一种).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5)实验室制氧气时,使用B装置比A装置的优点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在用量筒取液体时,开始时仰视读数为36mL,测出部分液体后,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读数为24mL,则测出液体的体积为(  )
A、大于12ml
B、小于12ml
C、等于12ml
D、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活性炭检验软水和硬水
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D、用食醋除铁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物质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图A所示)
(1)根据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①是
 


(2)根据图B的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选填“①”或“②”或“③”)
(3)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子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
 
,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通过对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硫酸铜溶液盛放在铁桶里
B、铝比铁更耐腐蚀,说明铝的活泼性比铁弱
C、将裸露的铁管埋在潮湿的土里
D、合金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更大,熔点更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用字母表示的8种物质由H、C、O、Ca、Cl、Mn中的几种元素组成,它们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1)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遇B溶液产生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向X溶液中加入Y会生成Z和W,其中X、Z组成元素相同.X的化学式为
 
,W的化学式为
 

(3)向Z中加入M,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M和N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从上述物质中任选2种为一组,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瓶中,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写出符合要求的2组物质
 
 
(友情提示:填写物质的化学式、名称或俗称均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样品除含有铁粉外还可能混有C粉、CuO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将该粉末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锌粉,锌粉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将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并有固体残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样品中一定含有C粉和CuO粉末
②样品中一定含有CuO粉末,可能含有C粉
③残留固体的质量小于或等于样品中CuO的质量
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可能有CuSO4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两种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从示意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涉及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含有两种元素
B、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
C、该反应生成的产物也一定是气体
D、该反应是两种气体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