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将燃烧后的气体产物进行验证 | 甲中的白色固体变蓝 | 燃烧产物中有H2O |
乙装置质量增加 | 燃烧产物中有CO2 | |
丁中玻璃管内固体颜色变化是红色变成黑色、戊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燃烧产物中有CO 写出丁中玻璃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
分析 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收集干燥的氧气必须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用无水醋酸钠(化学式为CH3COONa)和碱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醋酸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甲烷和碳酸钠.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无水硫酸铜吸水后变蓝,常用于吸收水和验证水的存在,因此甲装置是检验水的,乙装置质量增加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如果将甲、乙装置顺序进行交换,则不能验证燃烧产物中有水生成,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丁中玻璃管内固体颜色变化是红色变成黑色,戊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即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根据甲装置增重求出氢元素的质量,求出甲烷的质量,再求出甲烷中的碳元素的质量,结合乙装置增重进而求出一氧化碳的质量,最后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个数比运用观察法进行配平;据此解答.
解答 解:(1)仪器a是锥形瓶;b是分液漏斗;答案:锥形瓶;分液漏斗;
(2)用无水醋酸钠(化学式为CH3COONa)和碱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醋酸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甲烷和碳酸钠;故答案为:A;
CH3COONa+NaOH$\frac{\underline{\;\;△\;\;}}{\;}$CH4↑+Na2CO3;
(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CD;
(4)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无水硫酸铜吸水后变蓝,常用于吸收水和验证水的存在,因此甲装置是检验水的,乙装置质量增加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如果将甲、乙装置顺序进行交换,则不能验证燃烧产物中有水生成,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丁中玻璃管内固体颜色变化是红色变成黑色,戊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即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甲装置增重3.6g,即生成水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3.6g×$\frac{2}{18}$=0.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烷中的氢元素也是0.4g,因此甲烷的质量=0.4g÷$\frac{4}{16}$=1.6g,则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1.6g×$\frac{12}{16}$=1.2g,乙装置增重的2.2g是生成的CO2的质量,CO2的中碳元素的质量=2.2g×$\frac{12}{44}$=0.6g,因此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1.2g-0.6g=0.6g,则一氧化碳的质量=$\frac{\frac{0.6g}{12}}{28}$=1.4g,则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个数比=$\frac{2.2}{44}:\frac{1.4g}{28}$=1:1,根据此结果进行配平即可.戊后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中的CO,防止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①红色变成黑色;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②1.6;4CH4+7O2$\frac{\underline{\;点燃\;}}{\;}$2CO2+2CO+8H2O;③收集尾气中的CO,防止污染环境;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的干燥,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的计算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 |
B. | 过滤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 |
C. | 水可以区分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 |
D. | 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使用一次性筷子 | B. | 鼓励燃煤发电 | ||
C. | 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 D. | 高炉炼铁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NaCl.Na2CO3.Ca(NO3)2.HCl | B. | Na2SO4.BaCl2.K2CO3.KNO3 | ||
C. | FeCl3.NaOH.H2SO4.Ba (OH)2 | D. | K2CO3.H2SO4.KNO3.BaC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