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爽爽的贵阳,空气质量良好,PM2.5指数常年处于优良状态.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做法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浓度的是( )

A. 在露天焚烧秸秆 B. 用太阳能发电 C. 汽车的排放尾气 D. 大量烧煤取暖

B 【解析】 A、在露天焚烧秸秆可以产生烟尘,直接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不符合题意;B、太阳能发电不会产生烟尘,不会增加空气中的PM2.5,故符合题意;C、汽车排放尾气中含有一些烟尘,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不符合题意;D、直接用煤作燃料,产生大量的烟尘,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实验①、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

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试管干扰试验,加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

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

实验.测量酸和碱反应过程的、温度变化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匀速滴加溶液,用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温度曲线如图

由图分析,酸和碱有发生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

通过实验测得:酸和碱的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该实验若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________(填“能”或“否”)达到实验目的,这是因为________.

证明了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不含有水,不能使硅胶变色试管③中的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试管①②中的硅胶不变色溶液的增大,当时放热否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热 【解析】 (1)通过实验①、②的实验现象的对比证明了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不含有水,不能使硅胶变色,由试验③硅胶的变色说明了中和反应有水生成; (3)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实验①②对比,③硅胶颜色的变化; (4)由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鲁教版化学上第2章探秘水世界单元检测题 题型:单选题

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时,有时会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情况,晓飞同学经过分析,得出了几条可能导致事故的原因,你认为他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未用布擦干

B. 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 加热时,试管夹夹得过紧

D. 加热后,试管还未冷却,即用水冲洗

C 【解析】 A、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为防止试管炸裂,加热前应将试管外壁的水用布擦干,故A不符合题意; B、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会导致试管炸裂,故B不符合题意; C、加热时,应当用试管夹夹持,不会导致试管炸裂,故C符合题意; D、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由于骤冷造成破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科粤版化学上第一、二章综合检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关于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铝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3

C.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g D. 铝离子带3个单位负电荷

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铝,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3,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科粤版化学上第一、二章综合检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取用固体药品

C. 溶解固体 D. 点燃酒精灯

D 【解析】 试题A、用胶头滴管向容器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要把滴管伸入容器内,故A错误;B、向试管内添加块状药品时,要先把试管平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内,然后缓缓竖直试管,让药品慢慢滑入试管底部,故B错误;C、溶解固体药品要在烧杯或其它容积较大的玻璃仪器中,不能使用量筒,故C错误;D、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为防止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故D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课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之谜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小雨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如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只是反应速率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小雨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3)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1)较慢 没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 (2)对比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3)继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 (1) 实验一:双氧水在没有二氧化锰做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课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之谜单元检测题 题型:多选题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B. 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体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 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仅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

D. 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

CD 【解析】 A、空气中各组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因此空气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选项正确;B、工业制取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C、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就会超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环境就会被破坏,选项错误;D、空气中约含有氮气,是按体积分数计算的,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综合练习题 题型:科学探究题

小强和小峰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到实验室亲自探究其他化学反应是否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反应前将其置于天平左盘中称量,然后取下此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其倾斜,使稀盐酸与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接触,待充分反应后,气球膨胀(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将装置放回天平左盘,观察到天平的指针____。这一现象是否说明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____(填“是”或“否”),为什么?______________(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峰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把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将烧杯放到托盘天平左盘,用砝码平衡。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两种溶液混合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同时氢氧化钠也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再把烧杯放到天平左盘,观察天平是否平衡____(填“是”或“否”)。你认为上述实验设计是否严密?____(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不偏转是CaCO3+2HCl CaCl2+H2O+CO2↑否否因为烧杯是敞口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直接与空气接触而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得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增加 【解析】 (1)装置是密闭的,烧瓶内物质质量不变,指针不偏转。 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是密闭的,所以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二第一单元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D 【解析】 ①氧气的物理性质是不易溶于水,故错误;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正确;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是助燃物,不是可燃物,错误;④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因此被称为惰性气体,故常用作保护气,正确。故本题选择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