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言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假设     B. 设计实验   C. 观察     D. 得出结论

B 【解析】 根据题意,“可拿磁铁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假设、实验、观察、做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 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1.1化学真奇妙同步测试卷 题型:简答题

生活中发光发热现象很常见.它们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请各举一个例子.

木炭燃烧发光、发热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灯泡发光、发热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 【解析】 木炭燃烧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灯泡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同步测试卷 题型:计算题

汽车、电动车中一般要使用铅﹣硫酸蓄电池.蓄电池中的酸溶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若有2L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该稀硫酸时,配得稀硫酸的质量为________ g,需要蒸馏水(密度为1g/cm3)________ L.

128809.2 【解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1.2体验化学探究同步测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燃烧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

小a;外焰水;二氧化碳 【解析】 (1)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的水密度;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1.2体验化学探究同步测试卷 题型:实验题

化学真是太奇妙了,它几乎无处不在。在你的周围时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同学们,让我们踏上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聪聪在用水煮虾过程中发现,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变成红色,特别是虾汤的颜色更是鲜红。聪聪想,虾汤中这种红色物质会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聪聪猜想,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时,颜色会发生改变。

[收集证据]现在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方案,验证聪聪的猜想。

使用的试剂
 

实验操作方法
 

可能的实验现象
 


 


 


 

[交流与反思]以上探究之旅,对你有什么启示:

使用试剂 实验操作方法 可能观察到现象 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注:其他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均可) 把红色的虾汤分成三份;向一份中加入稀盐酸,向另一份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与第三份进行颜色对比 加入酸或碱的两份虾汤的颜色可能发生改变 要像聪聪那样,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大胆猜想;或猜想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凭空想象;或要通过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1.2体验化学探究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在科学探究中这句话属于(   )

A. 猜想假设 B. 设计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B 【解析】 试题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在科学探究中这句话属于设计实验。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1燃烧与灭火 题型:多选题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燃烧必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以下对比实验,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实验②③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B. 实验③④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蝕

C. 实验①④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 实验②④对比,只有一个变量,可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BD 【解析】 A、实验②③中,有2个变量,无法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B、实验③④对比,只有一个变量,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蝕,故B正确;C、实验①④对比,有2个变量,无法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故C错误;D、实验②④对比,只有一个变量,可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B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4元素 同步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用化学符号表示:

(1)银元素_______________;

(2)2个亚铁离子______________;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____;

(4)儿童缺少__________元素严重时,会得侏儒症。

Ag2Fe2+N2Zn 【解析】 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他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的表达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1)银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其符号为Ag;(2)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若关闭II阀打开I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I阀打开II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H2SO4②浓NaOH溶液③饱和NaCl溶液.

A. ①② B. ①②③ C. 只有① D. 只有②

A 【解析】 当关闭Ⅱ阀打开Ⅰ阀时,实质上是向右边集气瓶通入湿润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遇石蕊变红色。关闭Ⅰ阀打开Ⅱ阀,实际上是将湿润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甲瓶,反应生成的气体或遗留的气体再通入右边的集气瓶中。若甲瓶中是浓硫酸,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当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时,会吸收水蒸气,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右边集气瓶中,由于二氧化碳不显酸性,故紫色小花不变色,故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