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解析】选C。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参加反应和新生成的物质及其质量。假设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都是100 g,则甲、乙物质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28 g、6 g,丙为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34 g,丁的质量不变,可能未参加反应或为催化剂。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为甲和乙生成丙,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燃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B.石油、煤、天然气是化石燃料

C.氢气燃烧的热值高,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它是理想的高能和洁净燃料

D.我国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丰富的国家,因此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石油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填涂答题卡使用2B铅笔,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

A.石墨          B.金刚石            C.铅            D.二氧化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a、b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请回答:

 

(1)a物质、b物质均属于            (填物质的类别),从微观角度说明你的判

断依据是                                              

(2)反应过程中的  、 三种微粒的个数比为                 ;             

(3)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同学从S+O2SO2中获得以下信息:①该反应反应物是硫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⑤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它的水溶液称为氨水,显碱性。它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制化肥、制纯碱等。近年来,人们还利用氨来治理环境污染。

(1)氨分子中,氮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________

(2)在细菌的作用下,用氨处理含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使其变为CO2和N2等物质,从而清除它对环境的污染。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NH3+5CH3OH+12O23N2+5CO2+19X。其中X物质的化学式是     

(3)化学肥料是农作物生长的一种营养元素,工业上常用氨气和酸等物质生产铵态氮肥。请写出氨气(NH3)与硫酸(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铵[(NH4)2SO4]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班同学在对CO2进行功与过的讨论时,列举的以下事实既可以体现CO2的功,又可以体现CO2的过的是(  )

A.CO2可以使人窒息                       B.CO2可以作气体肥料

C.CO2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D.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A、E、F是单质,B、C、D是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的。其中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A、E的化学式为A    ,E    

(2)请你写出以下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F→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