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乙腈(CH3CN)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液体,向质量分数为a的乙腈水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所得溶液中乙腈的质量分数为0.4a.若同样条件下乙腈的密度为d1,水的密度为d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1>d2B.d1<d2C.d1=d2D.无法确定

分析 根据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所以溶液混合后质量分数=$\frac{aV{d}_{1}}{V{d}_{1}+V{d}_{2}}$来解答.

解答 解:溶液混合后质量分数为$\frac{aV{d}_{1}}{V{d}_{1}+V{d}_{2}}$=0.4a,
解得:d1=$\frac{2}{3}$d2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分数的概念,注意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海带因富含碘元素而成为补碘的常用食物之一.小李想设计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以下信息:
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性质相似,两者的溶液都是盐溶液,碘化银为黄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工业上将适量氯气通入无色碘化钠溶液就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
③少量碘((I2)溶于水的溶液,能使淀粉溶液变蓝,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可溶性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
小李的实验步骤如下:
将海带灰用蒸馏水充分浸泡后过滤,得滤液;然后用以下3种方法,去检验海带灰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方法一:取滤液,通入适量氯气后与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方法二:取滤液,通入适量的氯气,观察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方法三:取滤液,和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I═2NaCl+I2
(2)上述3种方法中,方法三是一定不可行的,说出不可行的理由: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3)取滤液,滴入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黄色沉淀,则证明滤液中含碘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矿石粉碎B.蜡烛的燃烧C.电灯发光D.冰雪融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B.
稀释浓硫酸
C.
氢气与氧化铜反应装置
D.
加热蒸发氯化钠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向一定量的碳酸钾溶液中缓慢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数目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四条曲线与溶液中的离子的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  )
abcd
ACl-K+CO32-HCO3-
BK+CO32-HCO3-Cl-
CK+CO32-Cl-HCO3-
DK+HCO3-Cl-CO32-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多功能无机化合物,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
已知:温度过高过氧化物会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氧气.

方法1:由Ca(OH)2为原料最终反应制得,其制备流程如图1:
方法2:由鸡蛋壳(含CaCO3高达90%)为原料最终反应制得,其制备流程如图2:
(1)方法1中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解.请将搅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CaC12+H2O2+2NH3•H2O+6H2O═CaO2•8H2O↓+2NH4Cl.制备过程中除水外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NH4Cl(填化学式).
(2)方法2中煅烧后的反应是化合反应,也能生成CaO2•8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H2O2+6H2O=CaO2•8H2O.
(3)这两种制法均要求在低温下进行(除煅烧外),温度过高会造成氨水挥发外,还能防止CaO2分解.
(4)“绿色化学”一般是指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则上述两种方法中生成CaO2•8H2O的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是方法2(填“方法1”或“方法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结合下列材料填空:
材料一  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系统提出燃素学说,认为物质可以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燃素.如木炭和金属燃烧释放出“燃素”后,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燃素”.
材料二  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研究其在燃烧中的作用.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初步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
(1)材料一中,金属铁在氧气中燃烧后失去“燃素”的“死灰”是Fe3O4(填化学式),木炭燃烧释放出“燃素”的符号表达式为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2)燃烧条件是“氧化学说”的重要内容,翔安海底隧道采用了多种控制燃烧的措施.
①确保良好的通风,除能保证人的安全外,还能使通过隧道的车内汽油充分燃烧,这是考虑到充分燃烧需要充分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②隧道使用了氢氧化铝[Al(OH)3]阻燃材料,它在受热时分解成水蒸气(H2O)和耐高温的氧化铝,符号表达式为2Al(OH)3$\frac{\underline{\;\;△\;\;}}{\;}$3H2O+Al2O3.氢氧化铝能阻燃的原因是分解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生成大量的水蒸气稀释空气中氧气含量.
(3)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有同学查资料发现:“钠可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请根据以上事实,对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燃烧条件提出新的认识.
新认识:燃烧不一定要跟氧气接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中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为了探究其原因,小组成员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淡黄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产物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镁,理由是空气中无氯元素或空气中无氯气
【提出猜想】淡黄色的固体可能是Mg3N2.(填化学式)
物质MgOMgCl2Mg3N2Mg(NO32MgCO3Mg(OH)2
颜色白色白色淡黄色白色白色白色
【实验探究】(1)按如图所示装置收集氮气(关闭a、b、c,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待白磷不再燃烧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a、b、c,使用打气筒进行充气)

(2)C装置收集氮气的原因是除去装置B中的氧气
【实验结论】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本探究活动对物质燃烧新的认识是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 或 氮气也能支持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工业上利用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含CaCO3)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即是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分解生成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若想制取二氧化碳88t,请计算:需要CaCO3含量为80%的石灰石的质量至少为多少?(杂质不参与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