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
A.伸入燃烧的木条 B. 测定气体的密度
C.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 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Ⅰ)。请你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仪器②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___ 和__ 制取二氧化碳,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3)小红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设计了如下装置(Ⅱ):你认为,装置Ⅱ与装置Ⅰ相比较,装置 (填“Ⅰ”或“Ⅱ”)更好一些。理由是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实验室里,常用 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小红又设计了如右上图三种装置,用三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你认为,选择 装置更为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分类就是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结论也不尽相同.下列每组中有一种物质具有特殊的组成或性质,而其他两种物质的组成或性质相似.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将其区分出来并说明理由.
化学式 | 被区分的物质(名称) | 理由 |
CO2、CO、H2O |
|
|
Na、NaOH、Na2CO3 |
|
|
HCl、H2SO4、H2O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为了验证CO的化学性质,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
置,请你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装置A ,
装置D ,
(2)装置B的作用是 ;
(3)装置有一个明显不足,请指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有一气体发生装置产生的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H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气体通过以下装置.
实验现象如下:B处由紫色变成红色;C处有白色沉淀生成;D处有白色沉淀生成;F处由黑色变成红色;G处由白色变成蓝色;H处无现象.
(1)无色气体肯定含 .
(2)由长颈漏斗加入的酸是 ,锥形瓶中装入的固体是少量 和 的混合物.
(3)E装置是为了排除对验证 的影响.
(4)E装置中浓硫酸(选填“能”或“不能”) 换成浓氢氧化钠.
(5)如果B装置中的试纸不变色,则可省去 、 装置(填装置代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1)写出木炭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失去氧原子的物质是 ,发生了 反应。氧化剂还原剂都属于 物(反应物或生成物)。
(2) 判断木炭与CuO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
(3)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写出1条即可)。
(4)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可能会引起的后果是 。
(5)澄清石灰水中含有的氢氧化钙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澄清石灰水也参与了化学反应,在反应中逐渐变成了 (填溶液、乳浊液或悬浊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
A. 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B. 两者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都能与碱反应;都能燃烧等
C.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等
D. 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有50多种,其中氧、碳、氢、氮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余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1)同质量的油脂、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能量多的是 ;
(2)食物淀粉在人体内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是 ;
(3)多数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若缺乏 会引起坏血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属于合金。黄铜是以锌作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
⑴赤铜(Cu2O)是我国古代制取黄铜的一种原料。Cu2O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⑵弹壳的黄铜只含有锌和铜。将22 g弹壳放在盛有100 g稀硫酸的烧杯中(硫酸足量),当弹壳不再溶解后,烧杯中混合物的质量是121. 8 g。计算:
①产生氢气的质量。
②弹壳中铜的质量。
③反应后所得溶液中ZnSO4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