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A.花生油 B.食盐 C.白糖 D.白酒

A 【解析】 试题A、花生油不溶解于水,错误; B、食盐 ,易溶解于水,正确; C、白糖易溶解于水,正确; D、白酒易溶解于水,正确。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我国“十二五”规化对“低碳经济”给予政策支持,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

A. Zn+H2SO4(稀)=ZnSO4+H2↑

B. 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气)H2+CO

C. 太阳光分解水:2H2O2H2↑+O2↑

D. 电解水:2H2O2H2↑+O2↑

C 【解析】 A中会消耗大量的硫酸和金属锌,而硫酸和锌的制备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B中需要高温,会消耗大量能源;C中太阳光和水都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无需消耗其他能源,所以该法最节能;D中电解水会消耗大量的电能,也不节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溶液单元测试卷 题型:多选题

现有质量分数为水溶液,要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蒸发掉水 B. 蒸发掉

C. 加入 D. 加入

AD 【解析】 A、质量分数为的水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40g×10%=4g,蒸发掉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故正确; B、由上分析,B错误; C、加入3.2g的氯化钠后,氯化钠的总质量为4g+3.2g=7.2g,溶液的质量变为40g+3.2g=43.2g,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100%=7.4%,故错误; D、加入后氯化钠的总质量变为9g,溶液的质量变为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18届九年级3月中考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①多吃水果、蔬菜可补充人体需要的__________,此类物质可调节新陈代谢,维持健康。

②防毒面具中使用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作用。

③皂角素是一种碱性的物质,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选用下列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来涂抹止痒。

A.食醋B.稀氨水 C.NaOH溶液。

④日常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H、O、C、Ca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元素,请选用适当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常用于人工降雨的氧化物__________;②用作补钙剂的盐__________;

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_____;④汽水中的酸__________。

维生素;吸附;A;煮沸;CO2;CaCO3;Ca(OH)2;H2CO3。 【解析】 (1)①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故多吃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 ②防毒面具中使用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③皂角素是一种碱性的物质,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可选用酸性物质涂抹,食醋显酸性,故选择食醋。 ④煮沸可以使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转化为难溶性的钙镁化合物降低硬度,故常采用煮沸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18届九年级3月中考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或事实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过的菜刀洗净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可以防止生锈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铁锈放入稀盐酸中,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C 【解析】 A.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氧气同时接触,所以用过的菜刀洗净擦干放在干燥的地方,不容易生锈,故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正确;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错误;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放入稀盐酸中,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所以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故正确。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2018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

(2)写出利用A装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备CO2气体,用C装置比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除去 CO2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应选____(填字母代号 )装置,装置内应选用____(选填以下数字序号):

①NaOH溶液; ②饱和NaHCO3溶液; ③HCl气体; ④CO2气体

(4)制备氢气____ (选填“是”或“否”)可用D装置收集氢气,点燃氢气前应检验氢气的纯度,其操作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____________________。

集气瓶2KClO32KCl+3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G②是靠近酒精灯,松开拇指点火 【解析】 (1)据图可知仪器a是集气瓶;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3)制备CO2气体,用C装置比B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在制取的CO2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若要除去CO2中混有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2018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用下列物质的字母序号填空:

A.活性炭B.二氧化硫C.高分子材料D.食醋E.金属铁F.氯化钾

(1)可形成酸雨的是______;

(2)可用作钾肥的是______;

(3)可用于除去水垢的是______;

(4)可用于生产炊具的是______;

(5)可用于填充防毒面具的是______;

(6)可用于生产食品包装袋的是______。

B;F;D;E;A;C。 【解析】 (1)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使雨水呈酸性; (2)氯化钾是含有钾元素的肥料; (3)食醋中含有醋酸,能与水垢反应,所以可以用来除去水垢; (4)金属铁具有导热性,可用于生产炊具; (5)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毒气和色素,可用于填充防毒面具; (6)聚乙烯塑料等属于高分子材料,无毒,可用于生产食品包装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科粤版化学上册同步练习:2.4.1元素及其符号练习题 题型:填空题

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___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________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___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___。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离子10阴离子O2-氯化氢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解析】 (1)根据物质构成来分析;(2)根据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可知,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为原子,若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为阴离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3)根据分子的特征来分析。 (1)铁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构成的; (2))①因该粒子是原子,则a=2+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18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填化学式)。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等)。

(提出假设)假设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2: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华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_________→_____→乙(填字母序号);其中盛放的试剂合理的是_____(填选项序号)。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上述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pH传感器测得图1烧杯中溶液的pH随通入气体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

①AB段pH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D点所得澄清溶液的成分除H2O外还有________。

②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CaCO3+2HCl=CaCl2+H2O+CO2↑;CaCO3;产生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澄清;b;a;D;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使饱和石灰水产生的浑浊最终变澄清;二氧化碳只能使饱和石灰水生成的沉淀部分溶解,不能最终使其变澄清;先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不会使溶液的pH明显变化;氯化钙、氯化氢;CO2+Ca(OH)2═CaCO3↓+H2O、Ca(OH)2+2HCl═CaCl2+2H2O。 【解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