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仪器和药品:

    烧杯、铜片、镊子、药匙、导管、滤纸、白磷、红磷、开水、气球(内充有氧气)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在烧杯上盖一铜片

   (2)取一小块白磷,用滤纸吸干,放在铜片的一端,在另一端放相同质量的红磷,观察现象。

   (3)向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也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白烟。

    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3、(1)小明同学用图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③④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②④

(2)小英同学在学习了燃烧所需的条件后,注意到一张纸容易燃烧,而卷成纸团却不易燃烧;联想到细铁丝受热后,在空气中一般只产生红热现象,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思考,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协助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发现问题]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猜想]
猜想①: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
氧气的浓度
有关;
猜想②: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有关.
将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填写完整:

[结论应用]请你结合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就如何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
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出一条具体的建议:
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气体(或燃料燃烧时不断的鼓入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下表是居巢区柘皋镇2009年春夏秋冬四季空气监测平均数据.请你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指数       指标
城镇
可吸入颗粒物(TSP) 氮氧化合物
(NO2
二氧化硫(SO2 空气质量指标
春季 88 40 44
夏季 67 33 36
秋季 90 46 54
冬季 98 69 60
(1)对该城镇的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项目是
TSP
TSP
,哪个季节的空气质量最差
冬季
冬季
,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至少答两条)
①冬季没有树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起不到净化空气的作用,②并且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取暖,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数值增大,从而使冬季空气质量最差.
①冬季没有树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起不到净化空气的作用,②并且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取暖,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数值增大,从而使冬季空气质量最差.
.夏季各项数据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至少答两条)
①夏季雨水较多,清洗空气,溶解SO2与NO2,冲降粉尘降低TSP;
②夏季绿叶茂盛,减少粉尘飞扬,强化光合作用,将CO2转化成O2
①夏季雨水较多,清洗空气,溶解SO2与NO2,冲降粉尘降低TSP;
②夏季绿叶茂盛,减少粉尘飞扬,强化光合作用,将CO2转化成O2

(2)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加以防治?(至少举两例)
进一步加强绿化,增设园林广场;建筑工地常洒水;不允许建筑工地的车辆带泥土上路;改个体取暖为集体供暖
进一步加强绿化,增设园林广场;建筑工地常洒水;不允许建筑工地的车辆带泥土上路;改个体取暖为集体供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
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整个容器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前后整个容器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该学习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提出问题: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
(2)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结论主要是由于
反应容器敞开与密闭的差异
反应容器敞开与密闭的差异
的缘故.
(3)实验验证:
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简答
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 称量前需要
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②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天平保持平衡
天平保持平衡
③将锥形瓶塞取出一会儿后,盖上瓶塞,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天平指针向左偏转
天平指针向左偏转
(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5)交流与讨论: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罗蒙诺索夫是在密闭容器内实验,金属燃烧后质量的增加来自瓶内空气中氧气的减少,因此反应后质量不变
罗蒙诺索夫是在密闭容器内实验,金属燃烧后质量的增加来自瓶内空气中氧气的减少,因此反应后质量不变

波义尔是在敞口容器中实验,金属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后,瓶外的空气不断补充流入瓶内,因此反应后容器内物质质量增加了
波义尔是在敞口容器中实验,金属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后,瓶外的空气不断补充流入瓶内,因此反应后容器内物质质量增加了

(6)拓展与提高:小组内的同学又做了如下两个小实验.
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实验前小组内同学推测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轻,实验结果与推测一致.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扩散到空气中.请你接着分析,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总质量
大于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掉的蜡烛的质量,原因是
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应该等于燃烧掉的蜡烛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应该等于燃烧掉的蜡烛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②测定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实验前小组内同学推测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理由是
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镁条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镁条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但实际测定的结果却发现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减少了,请你帮他们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坩埚钳上沾有一部分固体氧化镁粉末
坩埚钳上沾有一部分固体氧化镁粉末

冒出的大量白烟损失掉一部分氧化镁
冒出的大量白烟损失掉一部分氧化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一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的两个实验:
(1)按图1实验(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水温不低于70℃)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回答下列问题:
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没与氧气接触
没与氧气接触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沙子)可观察到: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固体(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Mg+CO2
 点燃 
.
 
2MgO+C
2Mg+CO2
 点燃 
.
 
2MgO+C

(3)对照两个实验,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新的认识?
答:①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②
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能够支持燃烧
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能够支持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6-2007学年北京市大兴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
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整个容器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前后整个容器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该学习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提出问题: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
(2)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结论主要是由于______的缘故.
(3)实验验证:
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简答
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称量前需要______
②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称量时观察到______
③将锥形瓶塞取出一会儿后,盖上瓶塞,再称量.称量时观察到______
(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5)交流与讨论: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______
______.
(6)拓展与提高:小组内的同学又做了如下两个小实验.
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实验前小组内同学推测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轻,实验结果与推测一致.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扩散到空气中.请你接着分析,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总质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掉的蜡烛的质量,原因是______.
②测定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实验前小组内同学推测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理由是______.但实际测定的结果却发现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减少了,请你帮他们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