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是两种常见的碱。小花同学将两种碱溶液分别装入试管A、B两支试管中,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1)实验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________色。

(2)实验2中,若试管B中盛装的是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反应。

(3)实验3中,某同学向两支试管中吹气,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无明显现象,为了探究吹气后B中溶质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溶质是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是碳酸钠;

猜想3:溶质是_____________。

溶质中出现碳酸钠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__________发生了反应。

(实验和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取B中少量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

猜想3成立

(反思与评价)

老师评价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猜想2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如果要验证“猜想3成立”,必须要将氢氧化钙溶液换成_________溶液。

红 2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 复分解 Ca(OH)2 + CO2 == CaCO3↓+ H2O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二氧化碳 产生白色沉淀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氯化钙(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碱、盐的化学性质。认真审题,根据题给出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实验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显碱性,都能够使酚酞...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淮安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

A. 露天焚烧垃圾 B. 回收和利用废金属

C. 填埋废旧电池 D. 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B 【解析】A、露天焚烧垃圾会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理念,故错误; B、回收和利用废金属可以节约金属资源,保护金属资源,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故正确; C、填埋废旧电池会造成水体污染,故错误; D、开私家车出行需要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故不提倡开私家车出行,故错误。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毕业班第五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稻草造纸     B. 使用火药     C. 蚕丝织布     D. 冶炼金属

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云南省昆明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增多

B. 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1

C. 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C 【解析】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错误;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正确;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云南省昆明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

A. 合成橡胶 B. 合成纤维 C. 塑料 D. 棉花

D 【解析】A、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错误;B、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错误;C、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正确。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宁夏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请根据如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

(2)t2℃时,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

(3)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为20g 75g c b a(或c>b>a) 【解析】本题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表示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为20g;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的溶解度为50g,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a,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充分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宁夏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 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 B. 用甲醛溶液泡制海产品

C. 在有些食品中加入氯化钠以防腐 D. 蒸馒头时加少量小苏打

B 【解析】A、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正确;B、甲醛有毒,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产品,会损害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利于人体健康,错误;C、食盐能使细菌、真菌等脱水,杀死细菌,达到防腐的效果。在有些食品中加入氯化钠以防腐,正确;D、蒸馒头时加少量小苏打,能使馒头疏松多孔,对人体没有危害,正确。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各组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B

①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②打开汽水瓶塞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①每100g黑木耳中含铁185mg,这里的“铁”应理解为元素

②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人体贫血

C

D

①常温下酒精挥发,说明酒精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②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

①进入深井前——做灯火实验

②用细沙灭火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

A. A B. B C. C D. D

A 【解析】A、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产生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软水,泡沫较少浮渣较多的是软水,正确;打开汽水瓶塞压强减小,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有关,正确,符合题意;B、①每100g黑木耳中含铁185mg,这里的“铁”不能具体指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应理解为元素,正确;②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甲状腺疾病,不能预防人体贫血,错误,不符合题意;C、①常温下酒精挥发,说明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甘肃省兰州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温度高于240℃,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B. 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

C. 浸泡在热水(80℃)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也能燃烧

D. 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

C 【解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当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错误;B、常温下,温度没有红磷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错误;C、浸泡在热水(80℃)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通入氧气与之接触,满足了燃烧的条件,白磷也能燃烧,正确;D、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性质,一般不能升高或降低,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