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油条是人们喜欢的早点,中国油条的传统加工配方是用明矾(KAl(SO42)作为膨松剂,明矾常引起铝残留影响人体健康问题,现在的膨松剂常用臭粉(碳酸氢铵)、小苏打.
(1)油条中的主要营养素是油脂和
 

(2)“铝残留影响人体健康”中的铝是指
 
(选填“原子”或“元素”或“单质”)
(3)已知某膨松剂含碳酸氢铵、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两种,兴趣小组对该膨松剂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2NaHCO3
  △  
.
 
Na2CO3+H2O+CO2↑; NH4HCO3
  △  
.
 
NH3↑+H2O+CO2↑.
②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浓硫酸可用于吸收氨气.
③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能作干燥剂,和二氧化碳反应,不与氨气反应.
实验I:探究膨松剂的成分按图1所示连接好装置.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及解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点燃酒精灯试管中白色固体减少,红色石蕊试纸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
继续充分加热试管中仍有固体.
【得出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为
 
(写出化学式).
实验Ⅱ:探究产生气体的量
①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如图2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的试剂为足量).
将8g膨松剂装入装置B中,加热前,先对已连接好的装置A、B和C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再连接装置D、E;加热过程中,装置C的作用是
 
;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
 
.实验中,测定实验前后装置
 
(填字母序号)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若没有装置A,可能会造成测定结果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②测定氨气的质量:将上图装置中
 
(填字母序号) 的连接顺序为对调.另取8g膨松剂装入装置B中,通过测定实验前后盛有浓硫酸的试管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氨气的质量.若该装置的质量增加了1.36g,则同时共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多少?(有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物质中的中的“铝、铁、碘、氟”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
(3)实验I:根据氨气的检验方法考虑;【得出结论】根据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加热的生成物考虑;
实验Ⅱ:①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浓硫酸可以吸收氨气和E装置的作用进行考虑;②根据浓硫酸质量的增加量考虑生成氨气的质量,在测量氨气质量之前需除去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根据氨气的质量,求碳酸氢铵及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在用8g-碳酸氢铵质量=碳酸氢钠质量,求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将二者质量相加.
解答:解:(1)油条中的主要营养素是油脂和淀粉(糖类).
(2)“铝残留影响人体健康”中的“铝”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铝”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3)实验I: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得出结论】根据加热后有氨气生成,说明含有碳酸氢铵,充分加热后,玻璃管中仍有固体说明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加热后能生成碳酸钠固体;
实验Ⅱ:①C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是为了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硫酸能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所以也除去了氨气;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出,计算准确.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实验中,测定实验前后装置D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若没有装置A,造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D吸收,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大.
②要测氨气的质量,先通入D中碱石灰,将水、二氧化碳除去,再通入C浓硫酸吸收氨气,C装置质量的增加量就是氨气的质量,装置E是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C装置;故连接顺序为A、B、D、C、E(或B、D、C、E)
解:设8g膨松剂中韩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NH4HCO3
  △  
.
 
NH3↑+H2O+CO2↑.
79         17       44
x          1.36g     y
17
1.36g
=
79
x

x=6.32g
17
1.36g
=
44
y

y=3.52g
所以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g-6.32g=1.68g
设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z
2NaHCO3
  △  
.
 
Na2CO3+H2O+CO2↑; 
168                  44
1.68g                 z
168
1.68g
=
44
z

z=0.44g
故共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3.52g+0.44g=3.96g.
故答案为:(1)糖类;(2)元素;(3)(实验I)变蓝;NaHCO3和 NH4HCO3(实验Ⅱ)①除去水蒸气和氨气;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出;D;偏大;②CD;3.96g
点评: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要知道硫酸可以吸收氨气,在验证氨气时要把水除掉,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把装置B中的二氧化碳排到C装置时要注意空气中二氧化碳,必须先除去,才能再排气体.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溶液pH=8,为使其pH降低为6应该(  )
A、滴加pH=3的硫酸
B、滴加NaOH
C、加水
D、倒出一半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乙、丙三位同学整理实验台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盖瓶塞,他们认为该溶液已经变质了.变质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为进一步探究该溶液是否变质和变质程度,请你一起参与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甲:取少量该溶液放入试管中,
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该溶液没有变质
乙:取少量该溶液放入试管中加入
一定量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已经变质.产生沉淀
的化学方程式为
 
丙:取少量该溶液放入试管中加入
一定量稀盐酸
 
该溶液已经变质
[实验结论]
根据现象,同学们确认,该溶液已经变质.
【交流讨论】
(1)乙、丙同学一致认为甲同学实验不合理,理由是
 

(2)三位同学把各自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回收到一只干净的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刚才盛放回收物的大烧杯中.杯底有白色沉淀,液体无色.对此同学们展开讨论:
①同学们一致认为大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的溶质(酚酞除外)是
 

②同学们认为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稀盐酸,理由是
 

【反思】取完药液后要立即盖紧瓶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几个重要的对比实验.

(1)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2)通过实验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认识到由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酸根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
(3)实验3中,对比两支试管内
 
的不同,可说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能直接被加热的仪器有
 
(填序号);
(2)用①量取溶液时,准确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是
 

(3)图中⑧的作用是
 
(写一种即可);
(4)用②称取药品时,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游码移动到0g的位置),实际值与测量值相比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Mg、Zn、Cu三种金属分别与等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根据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
 
,可以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顺序.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其中金属X是
 
,判断理由为
 
,对于y曲线表示的反应,有剩余的物质是
 

(2)用Zn分别与MgCl2、CuCl2溶液反应,也能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若将一定质量的Zn放入Cu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工业上通常用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先将黄铁矿粉碎,然后按照以下流程制备硫酸:

(1)先将黄铁矿石粉碎的目的是
 

(2)写出稀释浓硫酸的具体操作步骤
 

(3)将10g98%的浓硫酸稀释成9.8%的稀硫酸,需要加水
 
g.
(4)取20g矿渣样品(含Fe2O3),向其中加入3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已知矿渣中的Fe2O3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Fe2(SO43溶液),试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矿渣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反应:
 

(3)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4)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发生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几种仪器,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C的名称是
 
;仪器F的名称是
 

(2)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用该药品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需要用到的上面仪器有
 
(填序号)
(3)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证明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
 
,木条熄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