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选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有一处需要改进,其目的是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收集氧气可用D装置的原因是_____。还可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请简述判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_____。采用这种集气法收集的氧气不纯的原因可能是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若用双氧水制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序号). 如需随时控制反应速率并节约药品可将B装置中的_____(填仪器名称)换成_____(填仪器名称).若选用F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端(选填“a”或“b”,下同)通入;若选用F装置用于排水法收集氧气,瓶中先装满水,则氧气应从_____ 端通入。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共同加热制取甲烷,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 (选填装置序号),收集装置可选_____,理由是_____。
【答案】(1)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气泡从瓶口往外逸 集气瓶没装满水(或没等气泡连续而均匀冒出时就收集了等合理即可)
(2)过氧化氢 → 水 + 氧气 B 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a b
(3)A C(或E) 难溶于水(或密度小于空气)
【解析】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在试管口内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降低氧气的纯度,故填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受热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文字表达式写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D为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用来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故填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C为排水法收集气体,排水法收集气体收集满时会看到气泡从瓶口向外逸出,故填气泡从瓶口往外逸出;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如果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没有等到气泡均匀连续地冒出就收集,或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故填集气瓶没装满水(或没等气泡连续而均匀冒出时就收集了等合理即可)。
(2)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故文字表达式写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双氧水制取氧气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发生装置,故填B;
固液常温发生装置中,如需随时控制反应速率并节约药品可以将长颈漏斗换为分液漏斗,故填将长颈漏斗换为分液漏斗;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若选用F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长管通道集气瓶的底部,故填a;
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若选用F装置用于排水法收集氧气,瓶中先装满水,氧气从短管通入瓶中,将水从长管压出瓶外,故填b。
(3)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共同加热制取甲烷是固体受热生成气体,需要加热,故填A;
甲烷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收集甲烷既能用向下排空气法,也可以用排水法,故填C(或E);
理由故填难溶于水(或密度小于空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J分别为大家熟悉的不同纯净物,它们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为铁锈的主要成分,E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H的溶液呈蓝色,常温下B、D、F、J均为无色气体,J的溶液呈碱性。(反应②、④的个别生成物已略去)
(1)I的化学式为_____,W常用作_____。
(2)反应④条件中的“通电”指的是_____(选填“直流电”或“交流电”)。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中常遇见铜制品生锈的情况.活动课上,同学们设计实验对铜锈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査阅资料】①铜锈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③碳不与稀硫酸反应.④氧化铜为黑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
【进行实验1】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橾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按如图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②加热铜锈,直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 |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 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 ; 铜绣由 元素组成;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③冷却后,向试管中固体 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 |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 为蓝色. |
【进行实验2】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4个实验,每天观察一次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实验4中的铜丝生锈了,且与水接触的部分生锈更明显.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结论 | 实验反思 |
实验1 | 在干燥环境中,铜不易生锈 | (1)实验2和3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原因是 . (2)如果要证明铜生锈的快慢是否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还需要补充的一个实验内容是 | |
实验2 | |||
实验3 | |||
实验4 | 铜生锈的条件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图中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镁带中镁单质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如下: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 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如图所示,(未装药品)装配好仪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试管壁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 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 g镁带样品________(填“能”或“不能”)。
(3)操作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际测得氢气的体积与理论值相比偏大,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填序号)。
(2)D中x=_____;B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E中硒元素的元素符号是_____。
(4)写出图中A、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含硫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常见的含硫化合物有Na2S、H2S、SO2、SO3、H2SO4、Na2SO3、Na2SO4、NaHSO4等。
(1)Na2S读作_____。
(2)NaHSO4中S的化合价是_____。
(3)2H2S+SO2=3S↓+2X,则X的化学式是_____。
(4)①NaHSO4溶液、Na2SO4溶液都能与BaCl2溶液反应,是因为NaHSO4溶液和Na2SO4溶液中都含有_____。(填离子符号)
②往Na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写出下列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甲、乙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1)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
(2)完全反应后,两组的生成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分别用两组生成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甲组现象 | 乙组现象 |
1 | 称量黑色粉末质量/g | m1 | m2 |
2 | 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 | 能被吸引 | 能被吸引 |
3 |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 全部溶解,有大量气泡 | 无明显现象 |
4 | 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CuSO4溶液 | 有红色物质生产 | 无明显现象 |
①甲组的黑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②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Fe3O4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CuSO4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Fe3O4。他又发现m2恰好为_______g ,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证据。
(3)甲、乙两组实验说明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有影响,且均体现出CO的__________(填写化学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