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一】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查阅资料: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
实验一实验二
(1)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对比A瓶与C(填“B”或“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2)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结论是CO2+H2O═H2C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二】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3)Ⅰ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氧气;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活动与探究三】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四
(4)实验四中,反应的原理为2Cu+O2$\frac{\underline{\;\;△\;\;}}{\;}$2Cu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装置一中氧气反应的更充分;
根据如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如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0mL20mL12mL16%
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偏小(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分析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对比A瓶与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干燥的石蕊试纸无变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实验三是探究燃烧的条件解答;
实验四中,反应的原理为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装置一中氧气反应的更充分;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frac{8mL}{50mL}$≈16%;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偏小,因为冷却以后,注射器推进的少了进行分析;

解答 解:(1)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对比A瓶与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C;
(2)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干燥的石蕊试纸无变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答案为:干燥的石蕊试纸无变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CO2+H2O=H2CO3
(3)Ⅰ与Ⅲ对比,通入的气体不同,温度相同,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氧气;Ⅱ与Ⅲ对比,通入的气体相同,温度不同,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实验五中,反应的原理为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装置一中氧气反应的更充分;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frac{8mL}{50mL}$≈16%;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偏小,因为冷却以后,注射器推进的少了;故答案为:2Cu+O2$\frac{\underline{\;\;△\;\;}}{\;}$2CuO;装置一中氧气反应的更充分;16%;偏小.
答案:
(1)Ca(OH)2+CO2=CaCO3↓+H2O;C;
(2)干燥的石蕊试纸无变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CO2+H2O=H2CO3
(3)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2Cu+O2$\frac{\underline{\;\;△\;\;}}{\;}$2CuO;装置一中氧气反应的更充分;16%;偏小.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空气组成的测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等,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自然界中实现了碳循环.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题和实验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
A.生成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该反应中共有4种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以下两个实验.
(1)若取两套该装置分别放入干燥的铁丝和潮湿的铁丝,关闭K,打开K1、K2,从K1处通入氧气,检验广口瓶中充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K2处,木条复燃.当充满氧气后关闭K1、K2,一段时间后,对比观察铁丝表面的变化,说明铁生锈与水有关. 
(2)若广口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分液漏斗中盛有NaOH溶液,右侧导气管伸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打开K,注入NaOH溶液后,关闭K,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进入广口瓶中,并产生气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观察到上述现象的原因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判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有无错误,若有,请加以改正.
(1)二氧化氮O2N错误;应为NO2
(2)五氧化二磷5O2P错误;应为P2O5
(3)氧化汞HgO正确;
(4)氯酸钾KclO3错误;应为KClO3
(5)氮气N错误;应为N2
(6)氧化镁mgO错误;应为MgO;
(7)氩气Ar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木炭粉,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回收铜的方案如图所示:

(1)过滤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现要配制980g20%的硫酸溶液,需98%的硫酸200g;
(3)滤液Ⅰ中的溶质为CuSO4和H2SO4(填化学式),反应②属于置换(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4)若从H2SO4和CuSO4中选择试剂A,最好选用H2SO4,合理的原因是cd.
a.可以将硫酸铜变为铜
b.自然界中硫酸比硫酸铜多,容易获得
c.不用硫酸铜,因为过量硫酸铜会造成重金属污染
d.用硫酸铜反应一段时间后,铁表面有铜会阻碍铁的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根据下图所示,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图F实验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 )实验室用B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收集装置是D或E(填序号),采用该装置收集气体的原因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或氧气不易溶于水.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在该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的物质是二氧化锰,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面几个重要的对比实验回答.

(1)实验1中,观察到A烧杯中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由此可验证分子的性质.
(2)实验2中,对比铁钉表面的不同现象,可推知防止铁生锈的原理是隔绝氧气和隔绝水.
(3)实验3中,对比两支试管内液面高低的不同,可说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比较水通电分解和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应条件不同B.生成物都是单质
C.都遵循了质量守恒定律D.两个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到处可见.
(1)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比如早餐搭配:牛奶、面包、黄油、水果等,其中含有的营养素有油脂、糖类、水、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2)如图所示常见用品中的成分,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C(填字母).根据图A推断金属具有的性质是导热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