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雾霾什么味儿?网友“品味”雾霾的味道﹣“醇厚”、“经典”,这其实跟雾霾的组成成分有关,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治理雾霾的“配方”,全民应参与防霾和治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
B.政府部门应严控机动车,倡导市民出行多坐公交车
C.建筑工地应强化防尘降尘管理
D.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是___________;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___________;
(2) A装置中试管内的药品若为暗紫色固体,加热时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 B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为要插入液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然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C.铁片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学会对“火”的掌控,使人类可以更好地改造自然、改善生活.
(1)图1是古人钻木取火的示意图,从燃烧条件回答:快速搓动木棍为可燃物提供的燃烧条件是 .
(2)蚊香是夏日驱除蚊虫的常用物品.如图2所示,蚊香在使用过程中,及时熄灭蚊香是节约和安全的需要.熄灭蚊香的常用方法是将蚊香掐断,该操作的灭火原理是 .
(3)发生火灾时,对于被困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填标号)
A.一旦室内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打电话报警、求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2H2O2 2H2O+ O2↑ 方法二:2KMnO4 K2MnO4 + MnO2 + O2↑
Ⅰ.用方法二制取氧气选择的反应装置为 ;
Ⅱ.设计A装置时使用分液漏斗的目的是 ;
Ⅲ.现用方法一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若用C装置干燥氧气,此干燥瓶中装有的物质为 ;在实验室中制取、干燥和收集氧气,请按气体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 。
(2)(7分)生石灰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俗称“石灰”。工业上通过在石灰窑中煅烧石灰石制得“石灰”,其反应原理是:CaCO3CaO+CO2↑。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刚出窑的“石灰”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刚出窑的“石灰”有那些成分?
【猜想】
I.只有氧化钙 II.只有碳酸钙 III.既有氧化钙也有碳酸钙
【实验探究】
⑴甲同学从样品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II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I成立,其理由是
。
⑵乙同学从样品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I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成立,理由是
。
⑶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III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② | 猜想III成立 |
【思考】使用“石灰”的建筑工地上常有一个大的石灰池,使用“石灰”时,先将生石灰倒入池内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取用其中的石灰浆使用。长期使用的石灰池内壁会逐渐增厚,其主要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资源和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煤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复杂的化合物
B.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有90余种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D.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全球水储量的2.5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______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________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它不仅是重要的化石燃料,还是重要的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下列实验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有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