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B.
C.D.

分析 A、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滴瓶上的胶头滴管滴加液体后,不用清洗直接放入滴瓶中即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防发生火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H2、CO2和H2O(气)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验证其组成,同学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和现象如下(假设气体均吸收完全),常见干燥剂有:浓硫酸、氯化钙、碱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后三种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判断正确的是(  )
A.气体中一定有氢气B.一定有一氧化碳
C.一定有二氧化碳D.一定有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5.我国部分城市首次使用二甲醚作为公交车的燃料,有效解决了公交车冒黑烟的问题.二甲醚(化学式为CaHb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aHbO+3O2 $\frac{\underline{\;点燃\;}}{\;}$2CO2+3H2O请通过计算回答:a=2;b=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化学小组要研究金属的性质及合金的组成.
(1)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金属的性质.
已知下列三组物质间均能发生置换反应.
A.Fe和CuSO4溶液    B.Mg和MnSO4溶液    C.Mn和FeSO4溶液
写出Mn、Fe、Mg、Cu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Mg、Mn、Fe、Cu.
(2)测定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取铜锌合金粉末65g放于烧杯中,再加入100g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量为164.6g,请通过计算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汞;铁在氧气里燃烧其产物名称为四氧化三铁;铜在空气中受热后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铁与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呈浅绿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氧气
B.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C.臭氧(O3)属于物质分类中的混合物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A.
        倾倒液体
B.
    检查气密性
C.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D.
滴加少量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化学式中,写正确的是(  )
A.氧化钙OCaB.氧化镁MgO2C.二氧化碳CO2D.氦气 H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甲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①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填名称),它在该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②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③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验装置气密性.
(2)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KMnO4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stackrel{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氧气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l: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则猜想I错误.
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检查是否有氧气生成.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何认识?必须通过认真分析,用实验来加以证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