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的是实验室中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
A.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B.
往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加入蒸馏水
C.
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钾溶液
D.
将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分析 A、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在加水稀释的过程中,pH值逐渐减小,只会无限的接近7,不会达到7进行分析;
C、根据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钾溶液,盐酸会先于碳酸钾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足量的镁、铁与等质量的盐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相等进行分析.

解答 解: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会显先减小,然后不变,故A错误;
B、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在加水稀释的过程中,pH值逐渐减小,只会无限的接近7,不会达到7,故B错误;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钾溶液,盐酸会先于碳酸钾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所以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沉淀,故C错误;
D、镁的活动性强,所以反应速率快,足量的镁、铁与等质量的盐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利用图表的方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错误的是(  )
A.Mg-金属镁B.-镁原子
C.$\stackrel{+2}{Mg}$O-氧化镁中镁元素为+2价D.N2-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氧化物:H2O、NO2、Fe3O4B.碱:Ca(OH)2、Ba(OH)2、Na2CO3
C.酸:CH3COOH、CH4、H2SO4D.盐:NH4NO3、MgCl2、Cu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1.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B、C、D都含同一种元素,D、E是黑色粉末,A与D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B,B和E可反应生成红色金属和A,将A通入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C,C与稀盐酸反应可得A,请推断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CaCO3;ECuO.
(2)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frac{\underline{\;高温\;}}{\;}$2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氯化钠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取少重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Na2CO3(填化学式).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CO3+BaCl2=BaCO3↓+2NaCl.
【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
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7(填>、=、<),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向一定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所得沉淀的质量为原NaCl溶液质量的一半.则原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接近于(  )
A.10%B.20%C.30%D.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分类法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如图是根据组成元素不同对化学肥料的分类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O(NH22、氨水、硝酸铵属于氮肥B.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属于钾肥
C.图中①表示的是磷肥D.图中②表示复合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18世纪中期,为了解释燃烧现象,有人提出了“燃素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燃素是一种构成火的元素,火焰是自由的燃素,燃素能透过一切物体.
②一般条件下燃素被禁锢在可燃物中,是物体的一个成分.
③燃烧是可燃物中物体同燃素分解的过程.
(1)将汞装入密封容器中,置于火炉上加热,容器内形成丁质量增加的红色物质.请以上述燃素说的主要观点来解释质量增加的原因火焰中的燃素在加热过程能透过容器与汞结合形成红色物质,导致质量增加了.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也做了加热汞的实验(装置如图),他在实验前后称量了容器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结果发现: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且汞变成红色物质(后知是氧化汞)增加的质量等于容器中空气减少的质量.之后,拉瓦锡还将反应形成的氧化汞加强热,使之重新释放出气体,并将该气体与原来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混合,发现混合气体的性质与最初的空气相同.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①拉瓦锡实验是否支持燃素说,并说明理由不支持,因为从实验知汞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于燃素而是来自于空气.
②拉瓦锡实验中氧化汞受强热释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③拉瓦锡在实验中,均对反应前后的容器及其中物质的质量进行了称量,体现了他对质量守规律的重要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如图是同学们学习过的三个重要实验,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磷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frac{1}{5}$.燃烧熄灭后,红磷有剩余,则集气瓶内没有(填“仍有”或“没有”)残余的氧气(不考虑气密性不好等因素).
(2)图2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的燃烧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的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图3是酸碱中和反应.在烧杯中加入5mLNaOH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不断搅拌),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变成无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