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符号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Ca2+: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 2N2:4个氮原子

C. MnO42﹣:一个高锰酸根离子 D. :表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 【解析】 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C、根据MnO42-中锰元素化合价分析;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 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永州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2个氧原子﹣2O B. 2个氮分子﹣2N C. 钙离子﹣Ca+2 D. 氧化铜﹣CuO2

A 【解析】 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可表示为2O,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氮分子可表示为:2N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2 组成物质的元素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中的氟是( )

A. 单质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D 【解析】 在宏观上讨论物质组成时常用元素来描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加碘盐、含氟牙膏中的“碘”和“氟”通常是指元素.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某兴趣小组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假设该样品中只含有氯化钠一种杂质),取样品13.25g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与滴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

(3)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

4.4.80%,20%, 【解析】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1)由图中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2)【解析】 设样品13.25g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62.9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8

40

10

20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12

4

X

52

A. 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3:1 B. 该反应可以表示为2H2O2H2↑+O2↑

C.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 丙可能为不参加反应的杂质

A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2g-8g=4g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52g-20g=32克,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40g-4g=36g,为反应物,故可知丙质量仍为10g,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反应为:乙→甲+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A. 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4:36=1:9,错误; B. 该反应可以表示为2H2O 2H2↑+O2↑,其中水和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题型:填空题

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C三种物质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A是非金属单质,A的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B,C是氧化物,D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E为磁铁矿的主要成分,试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 E: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E→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CO2(2)Fe3O4Fe3O4+4CO3Fe+4CO2C+CO2 2CO化合反应 【解析】 试题(1)A的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说明A的质子数也是6,所以是碳,B,C是氧化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物质,D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E为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C和E能反应说明C具有还原性,且是碳的氧化物,所以是一氧化碳,不能是二氧化碳,所以B是二氧化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质量/g

16

4

x

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甲、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 D._____________________

A,D、反应前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合理即可)。 【解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了16g-8g=8g,故甲是生成物,生成的甲的质量为8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2g-4g=28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24g-4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乙,生成物是甲和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练习第七单元达标测试卷 题型:综合题

人类目前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

(1)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本溪的燃气改造工程,使更多的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做好饭菜,关闭燃气阀门使火焰熄灭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4)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为缓解能源危机人们正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请写出一种新能源____________。

混合物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H4+2O2CO2+2H2O清除可燃物太阳能(合理即可) 【解析】 (1)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2)煤块粉碎后,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燃烧更快、更充分;(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清除可燃物可以使火焰熄灭;(4)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时练 (武邑县第二中学) 题型:科学探究题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查询资料)

蜡烛中含有碳,不完全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  想)

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小a外焰C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解析】 (1)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a处最先炭化;(3)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不能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