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6.(2008?宜昌)复习时,常用专题探究的方法学习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制取,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回顾了几个探究实验.
探究1:研究常见物质组成

A、B、C都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从研究方法得知,A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______,使瓶内压强减小来推测空气里氧气含量的.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的______来推断水的组成的.而C实验与______(填实验代号)实验的方法相同.
探究2:研究常见物质性质--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刚好完全中和
(1)探索: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该溶液的pH<7,说明硫酸过量.
(2)验证: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
取反应后少量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证明研究结论正确
写出(2)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探究3:研究常见物质的制取--制取氢氧化钠溶液
小京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
小欢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只含有氢氧化钠.”他提出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无色溶液少许,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无色溶液中含有

氢氧化钠
小妮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
小妮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氢氧化钠
我认为:小欢和小妮的实验是为了证实小京结论的可靠性,小京的结论不可靠,原因是______.显然小妮的实验可靠性比小欢的实验好,原因是______.
【答案】分析:探究1:A实验根据氧气有助燃性的特点去分析即可;B实验通过验证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来确定水的元素组成;C实验与B实验相同,也是通过验证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来确定组成甲烷的元素;
探究2:(2)根据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分析即可;
探究3: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该无色溶液中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和剩余的碳酸钠,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解答:解:探究1:氧气有助燃性,白磷燃烧要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从而使集气瓶中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等于集气瓶中原来氧气的体积;
B实验是电解水的试验,通过验证两个试管中的气体,再结合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则,就可以确定组成水的元素;
C实验是验证甲烷元素组成的实验,通过验证甲烷燃烧的产物,再结合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则,就可以确定甲烷的元素组成.故答案为:氧气、元素种类、B
探究2:锌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故答案为:加入锌粒(或加入氧化铜或加入氢氧化铜或加入碳酸钠等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有气泡产生(或出现蓝色溶液或固体溶解,溶液变蓝或有气泡产生等)
Zn+H2SO4═ZnSO4+H2↑(或CuO+H2SO4═CuSO4+H2O或Cu(OH)2+H2SO4═CuSO4+2H2O或Na2CO3+H2SO4═Na2SO4+H2O+CO2↑)
(说明:所写步骤、现象匹配,所写化学方程式与实验方案相关,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探究3: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最后得到的溶液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不能因为该液体能使酚酞变红而说该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要想证明该混合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需要排除碳酸钠的干扰,所以小妮应该取少量试液,向其中加入一种试剂,使这种试剂除去碳酸钠,但又不影响氢氧化钠,该试剂是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
通过对比小京、小欢、小妮的实验可知:小京的结论不可靠,因为他的实验并没有验证有氢氧化钠生成;
小欢的实验也不好,因为小欢并未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小妮的实验是最好的,因为她排除了干扰因素.
故答案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⑧: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或过滤,在滤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⑨:生成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红(或产生蓝色沉淀、白色沉淀)(说明:所写步骤、现象完整且匹配,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没有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排除了干扰因素
点评:在验证某物质时一定要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0(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08?宜昌)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B、C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
(2)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专题突破训练_初三化学强化系列12(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08?宜昌)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B、C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
(2)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08?宜昌)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B、C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
(2)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08?宜昌)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B、C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
(2)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8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5.(2008?宜昌)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B、C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
(2)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