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我们看到“农家乐”灶头炉膛中柴禾架空时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 )

A.散热更快 B.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使着火点降低 D.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

D 【解析】 试题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柴禾架空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对可燃物的着火点没有影响,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受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故选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专题一走进化学殿堂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多选题

化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薄层水垢

B. 用纯碱代替小苏打做食品发酵粉

C.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保鲜

D. 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

BC 【解析】 A、醋酸具有酸性,可与碳酸钙反应,可用于除去水垢,故A正确;B、纯碱一般不用于发酵,面团发酵后产生了酸,可生成二氧化碳,小苏打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其面团不需要事先发酵,故B错误;C、甲醛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浸泡海产品,故C错误;D、蛋白质的性质与纤维素不同,灼烧时蛋白质具有烧焦的羽毛气味,故D正确。故选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17届九年级期末质量监控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 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丙实验能够验证甲烷的组成中含有碳元素

D. 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 【解析】 A、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B、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正确;C、甲烷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和种类不变,说明了甲烷的组成中有碳元素,故选项正确;D、只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届九年级仁爱版化学专题四第一单元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据新华社成都10月29日电 记者从四川省安监局获悉,29日11时左右,四川省万源市赵家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截至17时,该事故共造成7人死亡、1人失踪。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我国目前安全工作的重点。为避免煤矿中瓦斯爆炸灾难事故的发生,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①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源 ②降低瓦斯气体的着火点

③提高矿井中通风能力 ④将矿井中的氧气除去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A 【解析】 ①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煤矿中瓦斯气具有可燃性,故煤矿中要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源,所以正确. ②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人无法降低瓦斯气体的着火点,只能降低瓦斯气体的温度,使之达不到着火点,所以错误. ③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提高矿井中通风能力,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并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届九年级仁爱版化学专题四第一单元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当发现家里的煤气泄漏时,你会立即采取的办法是

A. 打开排气扇 B. 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 立即打119报警 D. 向屋里各处洒水,使煤气被水吸收

B 【解析】 A、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错误;B、煤气泄漏,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正确;C、当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当自己无法自救时再打119报警,且拨打电话有可能产生明火引发爆炸,错误;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3元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综合练习题 题型:科学探究题

图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这种气体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3-4-11所示。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 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3-4-11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

进行对比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并总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解析】 (1)E试管放有酚酞的目的是做空白对照,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2)D试管用热水加热,可以加速分子的运动,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 (3)由B试管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3元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综合练习题 题型:单选题

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模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B. 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 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D. 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C 【解析】 氢、氧两种元素还能组成过氧化氢物质,A选项错误;微粒在不停的运动中,B选项错误;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的过程中,分子大小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有分子间的间隔,C选项正确;冰和水是一种物质,其分子式都为H2O,D选项错误。故选择C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实验题

重庆一中初三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指出图中仪器名称①________;

以下为该实验的步骤,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填选项):

①将导管移出盛有石灰水的试管;

②装入药品;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熄灭酒精灯;⑤固定装置;

⑥点燃酒精灯;⑦连接仪器;

A.③②⑦⑤⑥①④ B.⑦③②⑤⑥④①

C.⑦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②⑦⑤⑥④①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能和氧化铜反应且产生上述同样现象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小刚认为该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混合制氧气,原因是________;

小丽认为图装置稍作改变,还可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请将改后的装置画在右边方框内(注:不能添加其他仪器和用品). _____________

试管C 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撤去酒精灯,试管口向上. 【解析】 (1)了解化学试验中常用仪器名称,图中的①为试管; (2)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步骤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固定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有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点燃酒精灯;实验结束时,要先撤出导气管,再移走并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到试管里,炸裂试管; (3)木炭还原氧化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四第三单元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四种气体存放的方法正确的是

B 【解析】 试题氢气、甲烷的密度都小于空气,集气瓶应该倒放;氧气和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正放,但毛玻璃片的磨砂一面应该与集气瓶口接触,以保证装置不漏气。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