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相关信息,从图中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2.06
D.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常温下是黄色固体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然后利用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来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硫,为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无法获得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常温下是黄色固的信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实验室有了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各学习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由此猜测: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表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再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BaCl2=BaCO3↓+2NaCl.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
A.金刚石和金B.氯化钠和氯化氢C.冰和干冰D.汞和硫酸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恰当的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分子也不能再分
B.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则碱溶液一定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气体
C.中和反应是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D.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CO2,则与酸反应产生CO2的物质中一定含有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体验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利用6g氯酸钾和2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化学反应方程式: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制取氧气.
(1)实验结束后,甲同学认为氯酸钾可能未分解完全,又设计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1:将实验加热后的残留物加水至充分溶解,过滤;
实验2:向实验1的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干燥,称得沉淀质量为5.74g.
小资料:①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②AgClO3易溶于水
甲同学分析实验过程,其中仅涉及两步化学反应:
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      KCl+AgNO3═AgCl↓+KNO3
推出两反应间存在KClO3→KCl→AgCl↓物质转化关系和质量比例关系.
请你利用上述关系,通过计算帮甲同学判断KClO3是否完全分解?KClO3没有完全分解(要求:简单写出计算过程、说明判断依据,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方案提出质疑:认为通过称量加热后残留物质量,利用加热前后质量差进行计算,同样达到甲同学的实验目的.你赞同乙同学的观点吗?说明理由:赞同;由质量守恒定律,固体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已知: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许多干果、糕点等食品的包装袋内,都有一个装有活性铁粉脱氧保鲜剂(也称脱氧剂)的塑料小包,为什么放脱氧剂?王芳同学对家庭废弃的脱氧剂进行了探究:
①仔细观察,发现脱氧剂塑料包上有许多小孔,王芳认为这些小孔的作用可能是利于活性铁粉脱氧保鲜剂与氧气、水分接触;
②挤捏塑料包质感较硬,剪开塑料包将里面的脱氧剂倒在纸上,脱氧剂呈红褐色并已结块,王芳得出活性铁粉已部分被氧化的结论,由此推断,食品包装袋中放入脱氧剂的目的是除去包装袋内的氧气;
③为弄清上述脱氧剂有哪些成分,王芳将其带进实验室,进行继续探究: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与化学反应方程式
 取部分红褐色并已结块的脱氧剂放入试管中,倒入足量稀盐酸,随脱氧剂的溶解,观察现象.脱氧剂溶解,溶液变黄色,有气泡产生 已结块的脱氧剂中含有铁粉、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Fe+2HCl═FeCl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1.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氢氧化钡晶体工艺流程如下:

①毒重石要进行粉碎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
②操作Y的名称是过滤,洗涤氯化钡制品最适宜的洗涤剂是C(填字母).
A、30℃水   B、30℃饱和氯化钠溶液    C、30℃饱和氯化钡溶液.
③滤渣水洗的目的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可溶性重金属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学习的有关化学的概念和语言来填空.
(1)下列物质中①冰水共存物;②铁粉;③氯化钠;④医用75%酒精;⑤湖水;⑥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后的液体;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生成的固体物质;⑧氢气;⑨水银;⑩洁净的空气.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④⑤⑦⑩(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①③⑥;属于单质的是②⑧⑨;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⑥;
(2)无磷洗衣粉、无氟冰箱、高钙牛奶等物质中的“磷、氟、钙”是指元素.
(3)“长征三号”火箭用液氢作燃料,助燃剂是液氧,则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点燃\;}}{\;}$2H20;液氢作燃料除了单位质量燃烧的热能最大以外,还有一个与环保有关的优点是产物无污染.
(4)臭氧(O3)和氧气由于分子构成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有差异.例如:常温下二氧化硫很难与氧气反应,但极易与臭氧发生反应生成三氧化硫(SO3),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O2+O3═3SO3
(5)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外形和味道与食用盐相似,但它有毒.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6.9克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4克.
(6)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请你回答:
①图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应用直流电,B极为电池的正极;试管中产生的气体a是氢气,写出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②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
③长期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通常采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进行软化.
④地球表面约有7l%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1%.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不属于节约用水的是D(填序号)
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        B.不间断放水刷牙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洗衣水冲厕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