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可以产生氧气,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分析 A、根据带电的微粒的类别解答;
B、根据酸的概念解答;
C、根据单质的概念和组成解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解答 解:A、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原子核是带电的微粒,错误;
B、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但是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例如水含有氢元素不属于酸,错误;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
故选D.

点评 逻辑推理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提倡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但应注意推理的合理性、正确性.解决这类题可从找反例入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往含有FeSO4和AgNO3的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A.滤渣中只有AgB.滤渣中一定有Fe
C.滤渣中一定有ZnD.滤渣中一定有Zn、Fe、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养成“周密设计、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习惯,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关键.在化学课上,同学们对蓝色沉淀Cu(OH)2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查阅资料】Cu(OH)2是一种蓝色固体,又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碱,受热易分解成氧化铜和水.
【设计实验】他们设计的制取氢氧化铜的方案如下:先用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制得硫酸铜,然后用制得的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得氢氧化铜.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CuSO4+2NaOH=Cu(OH)2↓+Na2SO4
【实验探究】在分组实验时,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①甲组:取一药匙氧化铜加入试管中,加入稀硫酸,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待黑色氧化铜全部溶解后,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试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处,但没有沉淀.
②乙组:取一药匙氧化铜加入试管中,加入稀硫酸,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待黑色氧化铜溶解并冷却后,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底部存在黑色沉淀物.
③丙组:取氧化铜和稀硫酸混合,然后在酒精灯上共热,待黑色氧化铜全部溶解后,加入2滴管氢氧化钠溶液,刚开始有蓝色沉淀但过一会儿有一部分蓝色沉淀变成了黑色.
【交流共享】针对以上现象,同学们进行了以下讨论:
(1)①中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H2SO4过量,滴入的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不能产生沉淀.
(2)②和③结果中的黑色物质是CuO,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填“是”或“不”)一样,原因是②是氧化铜过量,③是温度过高造成氢氧化铜分解成氧化铜和水.
(3)以上讨论可总结出制取氢氧化铜的最好操作方法是可用过量氧化铜和硫酸反应静止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反思】影响制取氢氧化铜沉淀的因素有哪些?反应物的量;反应的温度(最少写两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在探究CO2能否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时,合作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下列实验,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吗?
【探究活动1】小明同学取充满CO2的塑料矿泉水瓶做如图实验:

小明认为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你评价不正确,可能二氧化碳溶于水;
【探究活动2】若上述实验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且没有生成NaHCO3,变瘪的瓶中溶液的成分可能是Na2CO3;或Na2CO3和NaOH
为证明瓶中的溶液含有Na2CO3和NaOH,同学们设计了自己的方案.
小霞:向瓶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看到不在出现气泡现象后,再加酚酞,看到溶液变红,说明瓶中溶液溶质是Na2CO3和NaOH
小刚:向瓶中滴加石灰水,看到不在出现白色沉淀现象后,将瓶中混合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再加酚酞,看到溶液变红,说明瓶中溶液溶质是Na2CO3和NaOH
【反思交流】小丽认为,上述两名同学实验均不科学,她认为应向瓶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看到有白色沉淀,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看到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含有Na2CO3和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氧气
B.稀有气体有不同的颜色,可制成霓虹灯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氧气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根据“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实验(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胶头滴管.
(2)使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使盐酸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
(3)酚酞溶液的作用是指示反应的发生(或指示反应进行的程度).
(4)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B.②③C.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则反应前后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名称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frac{\underline{催化剂}}{△}$2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煤油做成蜂窝状(如图),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煤与氧气的接触面,提高燃烧利用率.燃煤取暖若通风不畅,常引发煤气中毒事故,煤产生“煤气”的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C+O2$\frac{\underline{\;点燃\;}}{\;}$2CO.除排放煤气外.燃烧与多种环境污染问题有关.下列环境污染与燃烧没有直接关系的是C.A.酸雨 B.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 D.可吸入颗粒增加(如PM2.5)点燃煤块和纸张时,纸张易点燃的原因是纸张的着火点比煤块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