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金属与酸反应
D.
加热液体
【答案】B
【解析】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加入固体和液体药品时,应先加入固体药品,再加入液体药品;且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答案为:B.
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碱式碳酸铜又称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铜绿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H2O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小资料: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与水变蓝色)
(1)若要证明有CO2和 H2O生成,应选择图示装置是(填字母序号);理由是 .
(2)探究黑色粉末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该黑色粉末可能是①只有碳粉,②只有氧化铜,③;
李明同学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上述猜想一定不正确(填序号);其理由是;
【查阅资料】a.碳粉与氧化铜均为不溶于水的黑色粉末;b.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形成蓝色溶液;c.碳粉既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解在稀盐酸中.
(3)【实验验证】请你帮小组同学完成下述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猜想②正确 |
铜绿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为1:5
C.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后,C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t2℃时3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稀释成20%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20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u粉 | Fe粉 | 用磁铁吸出 |
B | NaCl | 泥沙 |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
C | NaOH | Na2CO3 | 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D | O2 | 水蒸气 | 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农药、化肥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B.合理使用加碘盐有利于碘缺乏症病人健康
C.食用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对人体无害
D.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多角度认识溶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溶液的形成
①将适量调味品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填标号)
a.食盐 b.蔗糖 c.花生油
②将生石灰和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即为澄清石灰水,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溶液的性质
①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有(填标号)
a.盐酸是纯净物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c.溶液的酸碱度可用石蕊溶液测定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常温下,将某固态物质A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Ⅰ(如图1),进行以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
b.往溶液Ⅱ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完全溶解,溶液呈红色,据此现象,写出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
③常温时,该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与水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a.常温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g.
b.D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c.将A点状态的溶液变化到C点状态的操作步骤为 .
d.图中A,B,C三个点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关系是 .
(3)溶液的用途
生活中溶液有许多用途,例如:碘酒能用于杀菌消毒;请再举一个生活中溶液应用的实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