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热量
C. 加热碱式碳酸铜粉末,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D. 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两端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如图中,A、B、C、D、E、F、G、H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D是黑色固体单质;A、C、F、E都是氧化物,且A与C,F与E,它们两两之间的组成相同;G的水溶液俗称为石灰水;方框内物质能与箭头或横线上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箭头指向的物质。(箭头或横向上标注的内容也可能是反应条件。)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是________;G是 ________(填化学式)
(2)图中MnO2是A发生分解反应的________剂,在A发生分解反应前后,它的_______和________都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事实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煤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B. “樟脑球”放在衣柜里,质量减少
C. 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D. 衣服被雨水淋湿后,质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填字母),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若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稀盐酸应从___(填仪器名称)加入,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4)小丽用C、F组合制取氢气,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集满时的现象是 ________,其中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_____。
(5)装置G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该装置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药品加入完毕后,接下来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填字母)。
A.挤压软塑料管下端,使固液接触 B.将G倒置过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利用催化剂可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其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该反应中仅包两种氧化物
C. 该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比为22∶9
D. 该反应中分子数目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获得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结合成2个水分子
C. 每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水
D. 每4份质量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7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钠摄入过量或钾摄入不足都是导致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日常生活中选择食用低钠盐能实现减钠补钾。如图为某品牌低钠盐的标签,请你根据标签回答以下问题:
(1)氯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氯化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2)人体每天摄入钠元素的质量不宜超过2.3g。如果人体所需的钠元素全部来自该品牌食盐,那么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_________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7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一批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了12g石灰石的样品,与100g的稀盐酸放入烧杯中反应,并称得整个过程中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