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发生井喷,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是随天然气喷出的硫化氢(H2S)气体对人体有剧毒,且可溶于水生成氢硫酸(H2S),具有酸的通性.请根据硫化氢以上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你遇上述情况,逃生时可用下列哪种溶液湿润毛巾后后住鼻、口    (食醋、烧碱溶液、肥皂水);
(2)政府告诫民众井喷现场附近家中盛放的水不可以喝,是因为   
(3)如往井喷现场附近学校中盛放的水中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出现的现象是    ,实验室中也可以用氢硫酸的盐类如FeS和下列物质:H2SO4、NaOH、Na2CO3中的一种反应制取H2S气体,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分析:本题是根据信息和所学知识来处理意外事故.
(1)利用信息可知硫化氢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方法.
(2)根据硫化氢的溶解性及毒性解答.
(3)根据硫化氢的酸性解答.
解答:解:(1)根据信息知H2S的溶液显酸性,可用弱碱中和酸,而烧碱溶液是强碱,有腐蚀性,肥皂水显弱碱性,而食醋显酸性,故选肥皂水;
(2)硫化氢是一种剧毒的能溶于水的气体,故井喷现场附近家中盛放的水不可以喝;
(3)硫化氢的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根据盐的化学性质,盐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故硫化亚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化氢,化学方程式为:FeS+H2SO4=FeSO4+H2S↑
故答案为:(1)肥皂水(2)H2S可溶于水,且H2S有剧毒;
(3)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FeS+H2SO4=FeSO4+H2S↑.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对实验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川东北某天然气井发生井喷事故,喷出的天然气中H2S气体含量很高,H2S气体有臭蛋气味,密度比空气大,有剧毒.井喷发生不久,附近村民就闻到了臭蛋气味,这体现了分子
 
的性质;当村民们得知这种臭气有剧毒时,迅速撤离村庄,远离井喷地点.为减少村民的中毒机会,你认为村民在撤离井喷地点时应尽量走
 
(选填“低处”或“高处”);24日下午,技术人员通过原有的H2S放喷管线,成功点燃了地下喷出的H2S气体,使气体不再扩散.此时H2S燃烧的主要反应可表示为:2H2S+O2
 点燃 
.
 
 2X+2H2O,试推断X的化学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4、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发生特大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下列关于这次井喷的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2、2003年12月23日早晨,重庆川东北气矿天然气发生“井喷”事故,喷出大量的硫化氢气体(硫化氢为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分子式为H2S,相对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这次事故造成附近高桥镇243名人员死亡,教训十分惨痛.
(1)如果你是高桥镇的学生,你可采取下列哪些措施进行自救
ABD
 (填字母,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A.往山顶高处走B.用湿毛巾捂着嘴、鼻走C.往山脚低处走D.赶快跑到空气新鲜处
(2)如果我们要用硫化氢气体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室里可用块状硫化亚铁固体与稀硫酸直接发生反应制得.现有实验室制取和收集常用气体的几种装置:

那么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可选用
B
(填字母),收集硫化氢气体的装置可选用
D
(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川东北某天然气发生井喷事故,喷出的天然气中H2S(硫化氢)气体含量很高,H2S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密度比空气大,有剧毒.井喷发生不久,附近村民就闻到了臭鸡蛋气味,这体现了分子的性质;当村民们得知这种臭气有剧毒时,迅速撤离村庄,远离井喷地点.为减少村民的中毒机会,你认为村民在撤离井喷地点时应尽量走
 
(选填“低处”或“高处”);24日下午,技术人员通过原有的H2S放喷管线,成功点燃了地下喷出的H2S气体,使气体不扩散.H2S燃烧后生成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粉末和水;回答下列问题:
(1)H2S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2)点燃H2S说明它具有
 
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3年12月23日,川东气矿发生井喷事故,高压天然气携带一种叫硫化氢的气体,从地下喷出,向四周扩散,所到之处,牲畜、飞鸟和没撤离的人员大量伤亡,水源被严重污染.抢险队和救援队迅速进入事故地点,并点燃了喷出的气体,切断了该气体来源.救援队员发现,低洼地的人、畜死亡率很高,很是有一位老人摔倒在水田边,并没有埋在潮湿的草丛里,而幸免于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推测这种气体具有的性质.
(2)根据该气体的性质,说明老人幸免于难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