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编制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B.卢瑟福C.门捷列夫D.汤姆森

分析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解答 解: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A错误;
B.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的结构模型,故B错误;
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史,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相邻四种元素A、B、C、D的相对位置,已知B元素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元素属于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C元素的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
(3)写出B元素组成的单质与D元素组成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frac{\underline{\;点燃\;}}{\;}$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克,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克4.2209.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四杯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为:丙>乙>甲>丁
D.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为:丙>乙>甲>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Al$\frac{\underline{\;加热\;}}{\;}$3Cu+A12O3 反应结束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 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 ③加入稀硫酸后,
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  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只有④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CO3、CuSO4、NaCl、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取适量试样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①试样溶于水为无色澄清溶液,则此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CaCO3
②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盐酸溶液后产生气泡.
③取上述②步骤处理后的溶液,再依次加入过量的硝酸钡和硝酸银,分别产生两次沉淀.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可能含有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NH4Cl、CaCl2、NaCl;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
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水的体积所加物质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50mLNH4Cl15
实验250mLCaCl228
实验350mLNaCl21
实验450mL22
【数据分析】(1)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2)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NH4Cl.
【反思评价】(3)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AB.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在一次用餐中,同学们对燃料“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于是对其成分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1)该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2)氯化钙、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1)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1)按如图实验,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
此结论合理(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2)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取沉淀与试管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分析实验并结合资料得出氢氧化钠已变质.
(3)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分组探究.
1、甲组取烧杯上层清夜于两支试管中,按如图探究.
2、乙组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 清夜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夜,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方案
现象溶液变红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清液中有氢氧化钠清液中有碳酸钠
【实验结论】经讨论一致认为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使碳酸钠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对知识的及时整理与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了硫酸的化学性质后,初步归纳出稀硫酸与其他物质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
(1)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锌.(填一种即可)
(2)请写出稀硫酸与Y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BaCl2+H2SO4═BaSO4↓+2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为研究酸和碱反应的特点,将稀盐酸匀速、缓慢地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并测绘出烧杯内溶液的温度和pH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由pH变化图象可知,在t1时刻,烧杯中存在的阴离子是Cl-和OH-(写离子符号).
(2)由温度变化图象可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放热(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t2时刻后,溶液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反应结束了.
(3)上述实验产物为氯化钠,实验小组还想测量一定质量大颗粒食盐晶体的体积.在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将一定质量的食盐晶体放入,观察液面的变化来测量食盐的体积,但他的想法马上遭到大家的否定,原因是食盐易溶于水.最后同学换成另一种液体
才取得实验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