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实验过程与图像描述相符的一组是( )

A.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分别加入稀硫酸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D. 将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D 【解析】 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故此选项错误;B、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向等质量的镁、锌两种金属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时,随着稀硫酸不断加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人教版化学上册第1-3章综合检测题 题型:单选题

市场上销售的钙奶饼干、加锌奶粉、富硒鸡蛋,这里的钙、锌、硒是指( )

A. 元素 B. 原子 C. 分子 D. 离子

A 【解析】 钙奶饼干、加锌奶粉、富硒鸡蛋,这里的钙、锌、硒是指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锌、硒”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卷(二)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 碳+氧气二氧化碳 B. 水 氢气+氧气

C. 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D. 二氧化碳+水碳酸

C 【解析】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氧化反应: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A、碳在氧气中燃烧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反应物为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B、水通电分解的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不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考前验收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老师在实验室将浸泡了硫酸铜溶液的蓝色滤纸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滤纸变白色,由湿润变干燥后燃烧起来;在燃烧后的灰烬中有少量红色固体。同学们很好奇,对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下列探究。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硫酸铜晶体或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温度达到200 ℃时,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②温度超过1 000 ℃时,CuO分解生成红色的Cu2O;Cu2O难溶于水,但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Cu2+和Cu。

(猜想与假设)猜想1:红色固体是Cu;

猜想2:红色固体是Cu2O;

猜想3:红色固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4:红色固体是Fe2O3。

(进行实验)将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猜想______成立。

(交流讨论)(1)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4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时,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刚开始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

(4)滤纸的组成元素是C、H、O,实验中产生铜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氧化铜发生了反应;同时该实验还说明滤纸的着火点低于1 000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和Cu2O的混合物1反应物中没有铁元素(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SO3如果滤纸燃烧时温度超过1 000 ℃,则最终固体中会有Cu2O 【解析】 作出猜想:根据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呈红色,铜也是红色;还可能是Cu、Cu2O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由于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而Cu2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考前验收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

A.t1 ℃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 ℃时,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t1 ℃的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降低温度(或增加溶剂) 【解析】 A、由图可知: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知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无法比较析出溶质的质量,故A错误;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故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不断搅拌最多溶解25g,形成的溶液的质量为75g,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故B正确;C、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物质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考前验收卷 题型:单选题

当下“共享单车”进入市区,方便了市民的绿色出行:但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 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其主要原因是( )

A. 分子停止运动

B. 分子质量变大

C. 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 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 【解析】 A、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间是有间隔的,温度升高间隔变大,气体的体积和压强增大,当气体膨胀发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易产生爆炸。分子处于永恒的运动中,错误;B、升温,分子种类不变,多少不变,质量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变大,错误;C、升温,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运动速率变快,错误;D、升温时,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正确。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步入化学殿堂单元检测题 题型:实验题

为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用量筒量取的稀硫酸,用温度测得温度为

在托盘天平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在右盘放克砝码,左盘放药品,称取固体.

放入量筒中,搅拌,测出温度为

他得出结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思考后作答:

指出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该同学所得结论的依据是否充分?为什么?________.根据实验目的,请你改进实验方案________.

放在纸上称量固体在量筒中溶解固体不充分,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把氢氧化钠固体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冷却到室温,然后向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用温度计测出温度 【解析】 (1)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固体;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在量筒中溶解固体;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该实验中温度的变化无法确定是反应放出的热还是溶解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步入化学殿堂单元检测题 题型:单选题

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存在任何联系

B. 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会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

C. 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指的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 化学变化过程中也不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

D 【解析】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选项错误;C、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指的是与原物质不同的物质,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过程中也不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如铁生锈,只放热不发光,故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联盟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实验室中鉴别下列物质方案正确的是 ( )

A. 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 B. 用观察颜色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

C. 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食盐和蔗糖 D.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A 【解析】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氧气,所以可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有气泡冒出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水,故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不能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故错误; C、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不能品尝,故错误; D、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错误。故选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