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老师请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帮助他将失去标签的碳酸钠、稀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钙溶液鉴别出来.重新贴好标签.为了区分这五种溶液,将试剂瓶编号为A,B,C,D,E,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B,C溶液呈现红色
A,D,E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B,C溶液显       
步骤二

 B,C溶液红色均消失,
且C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
 可确定B为
       溶液;A与C的反应通常
不用作实验室制取气体的
原因是
                       
步骤三
 
         
 E中无明显现象,
D中的现象为
                 
 确定E为氯化钠溶液,
则D溶液与所加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B,C溶液呈现红色
A,D,E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B,C溶液显 碱 
步骤二

 B,C溶液红色均消失,
且C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
 可确定B为
 氢氧化钠 溶液;A与C的反应通常
不用作实验室制取气体的
原因是
 反应速率太快 
步骤三
 C 
 E中无明显现象,
D中的现象为
 产生白色沉淀 
 确定E为氯化钠溶液,
则D溶液与所加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 
 

试题分析:步骤一:向溶液中滴加酚酞,B,C溶液呈现红色,说明BC溶液呈碱性,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步骤二: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滴加A,B,C溶液红色均消失,且C溶液中产生大量气体,说明滴加的A溶液与BC能反应,据碳酸盐遇酸生气的特点,可知A是稀盐酸,B是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利于收集,故不能用来收集二氧化碳;步骤三:DE分别是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钠与ABC均不发生反应,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反应方程式是:CaCl2+Na2CO3═CaCO3↓+2NaCl;故滴加碳酸钠可将二者区分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鉴别下列物质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
A.氧化铜和木炭:看颜色B.铝与铝合金:比较硬度
C.硬水与软水:加明矾D.: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溶液,他们对此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究竟是什么?
经过询问实验老师平时的药品保管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应该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的某一种.为了确定该药品,他们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
(1)小明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                       
(2)小英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也不可能,你认为她的依据是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2)静置一段时间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继续滴加稀盐酸
白色沉淀全部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是   .生成白色沉淀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反思]
(4)小强认为上述设计实验还可简化,仍能达到目的.小强的实验操作是                    
(5)经查阅资料得知上述五种盐里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液呈碱性,其余三种盐的溶液呈中性,请你再设计一种实验方法,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哪种盐.简述实验操作和现象.
(6)[综合计算]现取含有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25g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6.2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纯碱样品中杂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其中A、B为敞口试管,C盖有严密的橡胶塞.A和B下层都装有煮沸过的蒸馏水,B的上层有植物油,C内是干燥的空气.(每支试管中均放有相同的铁钉)

(1)实验前将蒸馏水煮沸的目的是                          
(2)通过对比       (填序号,下同)两个试管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有氧气参加,通过对比   两个试管中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须有水参加.从而得出结论:铁的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3)某同学想探究一下铁钉在生锈过程中,蒸馏水中溶有NaCl,对生锈的影响,你帮他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方案.
(4)为了保护金属资源,除了防止金属被锈蚀外,写出一条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对“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与豆腐同食会引起结石”的说法产生了兴趣.
探究一:菠菜里是否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①可溶的草酸盐、碳酸盐能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2O4)、碳酸钙.
②醋酸(化学式用HAc表示)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根据流程回答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      
(2)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                                   
(3)已知气体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结论】菠菜里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探究二:不同温度下,草酸钙分解的产物是否相同?
已知下列事实:
①草酸钙高温完全分解得到两种气态氧化物和一种固态氧化物.
②12.8g的草酸钙分解过程中温度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4)草酸钙高温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5)通过上图数据分析,400℃﹣﹣500℃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700℃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分别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反应结束后,把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气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观察到该反应的明显现象,请你写出一种能观察到变化发生的方法      
                                                                        
(2)通过分析废液缸中的现象,你认为B试管的废液中溶质成分是           (填化学式,下同);
(3)小组同学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硫酸钠溶液显中性
【假设猜想】猜想①:Na2SO4
猜想②:Na2SO4、Na2CO3
猜想③:                 
【实验探究】请你设计实验,确定哪个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
              
猜想3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与碳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受热的条件下草酸也会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我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物质,遇水变成淡蓝色硫酸铜晶体.化学方程式为:
CuSO4(白色粉末)+5H2O=CuSO4?5H2O(蓝色晶体)
[提出猜想]生成的氧化物中有H2O、CO2和CO。
[实验探究]张亮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验证猜想。

(1)观察到A中                                  ,证明生成物中有水。
(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                                   
(3)D中红色粉末是           (填化学式),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
陈军认为:张亮不需要E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陈军的观点:   (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                                               
陈军还认为: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此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Na2O2广泛应用于潜艇的呼吸供氧和CO2的去除.”他们决定探究C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提出猜想CO2与Na2O2反应可能生成O2和Na2CO3.查阅资料
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CO2、H2O等物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②CO2既不与NaHCO3反应,也不溶于饱和的NaHCO3溶液中.
③Na2O2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NaCl、H2O和O2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进行实验

(1)实验时上述仪器正确的连接顺序为m接                            (填接口字母).
(2)检验有氧气产生的方法是将             放在接口           处(填接口字母);证明有氧气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3)检验有Na2CO3生成的方法是                                                         
(4)使气体通过D装置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进行了有趣的化学实验探究: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图1所示的是小亮同学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过程是:
第1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2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3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2步红磷燃烧时的现象                       
化学反应表达式:                                      
②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A、集气瓶底部的水占了一部分体积
B、红磷过少
C、红磷没有燃烧完就急着打开了止水夹
③小博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小博在正式开始实验前,夹紧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处,然后松开活塞,观察到活塞返回至20mL刻度处.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二、小余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MnO2)还可用氧化铜(CuO)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余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
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氯酸钾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1.2g
/
 

1.2g
CuO  0.5g
 

1.2g
MnO2 0.5g
 
 
①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②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③将实验②反应剩余的固体取出后经洗涤、干燥,再次精确称量得到0.5g黑色粉末,这样做的目的是                                     ,小余同学认为氧化铜肯定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淳同学对此提出了异议,小淳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将第二次精确称量得到的0.5g黑色粉末和1.2g氯酸钾混合放入试管中,加热,伸入带火星木条,发现木条很快复燃。
小淳同学这样做目的是                                
【预期结论】氧化铜也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余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写出实验②反应的表达式                           
三、有趣的改进实验
①小晴同学学了分子性质这节内容后,改进了书本上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小晴同学找来废弃的医疗用品-----微型Y 形管,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她进行该实验是为了探究                     ,实验过程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小晴同学设计的实验优点是              

②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的实验:用气卿(能不断鼓入空气的装置)不断地向弯型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同时用酒精灯给硫粉加热至燃烧,移去酒精灯,可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然后停止鼓入空气,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使硫在纯氧中继续燃烧,观察到           火焰。
写出实验中硫磺燃烧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在消除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利于        .你推断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 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