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人体呼吸的气体是(  )
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呼吸;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均不能供给呼吸.
故选:A

点评 本题很简单,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与用途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小钦在探究蜡烛燃烧时将T形管插入蜡烛火焰的中心部位,导出气体,如图所示.
(1)发现a端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b端能点燃,说明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石蜡蒸气和一氧化碳.
(2)a端玻璃管内壁还有水珠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H2O(填化学式),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主要成分是C(填化学式).
(3)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分别罩在a、b两端,发现很快均变浑浊.仅凭此现象,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①②③(填序号).
①b端燃烧一定产生了二氧化碳
②蜡烛燃烧一定产生了二氧化碳
③b端和蜡烛燃烧一定都产生了二氧化碳
④b端和蜡烛燃烧都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一)某班同学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1)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能看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磷+氧气$\frac{\underline{\;点燃\;}}{\;}$五氧化二磷.
(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frac{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frac{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D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
(3)若将红磷换成木炭,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否(填“能”或“否”)?理由是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使得内外压强差变化不大.
(二)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乙(选用3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到了良好的效果.
(1)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②点燃酒精灯;
③撤去酒精灯;④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②③①(填序号)
(2)图乙实验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左移到约4ml刻度处才停止.
(3)对照图甲实验,你认为图乙实验的优点是实验更准确(回答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如图一和如图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如图三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BD(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3)观察图一和图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AC.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碳封存(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如图是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逻辑关系图,其中左侧的圆表示氧化反应,右侧则表示化合反应,那么其中A表示是不是化合反应的氧化反应,C表示的是不是氧化反应的化合反应.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A的有(1),属于B的有(2)(4),属于C的有(3).
(1)CH4+2O2 $\stackrel{点燃}{→}$CO2+2H2
(2)4P+5O2 $\stackrel{点燃}{→}$2P2O5
(3)SO3+H2O→H2SO4          
(4)C+O2$\stackrel{点燃}{→}$  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化学用语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工具,它们分别具有各自所表示的意义.下列化学用语只有微观意义的是A.
A.2N2          B.Cl2           C.Cu           D.2H(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3CO+Fe3O4$\frac{\underline{\;\;△\;\;}}{\;}$3CO2+2FeB.Zn+H2SO4═ZnSO4+H2
C.CO2+Ca(OH)2═CaCO3↓+H2OD.Cu(OH)2+2HCl═CuCl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将如图所示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与其用途相对应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①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E;
②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B;
③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C.
④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G;
⑤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H;
⑥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下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仪器a的名称:锥形瓶.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3)要用高锰酸钾固体来制取氧气,当氧气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把导管移出水面,收集完气体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色,原因是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若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则收集装置应选E (填字母).
(4)若用图中的装置C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种原因);
a.没有等到气泡连续而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b.集气瓶没有装满水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