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酸银(AgBr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溴酸银的溶解度增大
B. 40 ℃时溴酸银易溶于水
C. 90 ℃时溴酸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1.3%
D. 溴酸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析出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春九年级鲁教版化学下册同步习题:单元测试(三) 金属 题型:选择题
锰和镍(Ni)都是重要的金属,将镍丝插入Mn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插入CuSO4溶液中,镍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则Mn、Ni、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Mn、Ni、Cu B.Mn、Cu、Ni
C.Ni、Mn、Cu D.Cu、Mn 、N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春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专题复习试卷(一) 坐标曲线题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B. 向一定量pH=2的盐酸中逐滴加水稀释
C.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 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春九年级人教版(河南版)化学下册同步习题:第九单元 单元复习(二)溶液 题型:选择题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春九年级人教版(河南版)化学下册同步习题:第九单元 滚动小专题(二)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题型:填空题
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1)t1℃时,氯化铵的济解度为______g。
(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________(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若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春九年级人教版(河南版)化学下册同步习题:第九单元 滚动小专题(二)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题型:选择题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
B.将40℃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质量不变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加入3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春九年级人教版(河南版)化学下册同步习题: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溶解度一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搅拌不能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C. 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D. 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证明气体的溶解度和压强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春九年级人教版(河南版)化学下册同步习题: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题型:选择填充题
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
B. 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②③中溶液的浓度不相同
D. 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八校联考(五四学制)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计算题
为测定某纯碱(Na2CO3)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6g试样放在烧杯中并滴入稀盐酸,当稀盐酸滴加至36.5g时,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40.3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⑴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
⑵试样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⑶B点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