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无色气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O2;BCO; CCO2
(2)写出由物质C转化为物质B的化学方程式CO2+C$\frac{\underline{\;高温\;}}{\;}$2CO属于化合反应
(3)写出实验室制取物质A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分析 根据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无色气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所以B是一氧化碳,A是氧气,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D是碳酸钙,氧气、一氧化碳都会生成C,所以C是二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解:(1)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无色气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所以B是一氧化碳,A是氧气,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D是碳酸钙,氧气、一氧化碳都会生成C,所以C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O2,B是CO,C是CO2
(2)物质C转化为物质B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frac{\underline{\;高温\;}}{\;}$2CO,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故答案为:(1)O2,CO,CO2
(2)CO2+C$\frac{\underline{\;高温\;}}{\;}$2CO,化合;
(3)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在实验室里,将31.6g高锰酸钾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0g,然后继续加热,到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第二次收集到的氧气为1.6g,求:
(1)第一次反应生成氧气多少克?两次反应共生成氧气多少克?
(2)第一次反应后剩余高锰酸钾多少克?
(3)实验结束后,可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由于对光合作用O2的来源感到疑虑,科学家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_{\;}^{18}$O和${\;}_{\;}^{16}$O(16和18分别代表氧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_{\;}^{18}$O和${\;}_{\;}^{16}$O属于两种不同的元素
B.C${\;}_{\;}^{18}$O2和C${\;}_{\;}^{16}$O2属于同一物质
C.该实验O2证明来自于H2O
D.实验时甲乙装置均置于阳光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C.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周围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D.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蚊虫叮咬后,用牙膏涂抹患处以减轻痛痒
B.印染厂的碱性废水,加入适量的硫酸中和
C.用湿润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4
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后涂上硼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沸点B.颜色、状态C.可燃性、稳定性D.密度、硬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铁锅、铝锅是生活中常用的炊具,如图是铁锅的示意图.
(1)铁锅含有合金单质Fe(写化学式)
(2)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隔绝氧气.
(3)铝锅轻便、耐用,其原因是密度小、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4)废旧铁锅、铝锅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金属资源
(5)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铁比铜的活动性强Fe+CuSO4=FeSO4+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和防止氧气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碱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法取适量氢氧化钠稀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酚酞试液,随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②观察到的现象酚酞试液变红色,随后红色变成无色
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表)
编号盐酸NaOH溶液△t℃
13.65%2.00%3.5
23.65%4.00%x
37.30%8.00%14
(1)表中x=7.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U型管中出现液面差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