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水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可用于扑灭常见火灾,其灭火原理是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或将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2)生产、生活中常因水的存在,使金属更易发生锈蚀.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或O2)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3)水厂常用ClO2对自来水进行二次消毒,其中的氯元素经消毒后全部转化为Cl-.ClO2→Cl-的过程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5.(填数值)
(4)电解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示意图中可获得的正确信息有BC(填写编号)
A.水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化学变化的实验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E.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分析 (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撤离可燃物的原理进行灭火.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二氧化氯(ClO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4)根据电解水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结构、组成、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等.

解答 解:(1)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破坏了燃烧的条件,故填: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或将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2)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故填:氧气(或O2);
(3)氧元素显-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Cl-中氯元素显-1价,因此化合价降低了5;故填:5;
(4)由电解水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等,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是KNO3和NaCl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大量信息. 
①t2℃时的溶解度相等.
②在t2℃之前,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是KNO3<NaCl
在t2℃之后,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是KNO3>NaCl
③在t3℃时,往100克水中加入50克KNO3,结果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则要使剩下的固体全部溶解,我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升高温度、加溶剂(至少写两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结合如图某反应的微观图示,回答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是NH3
(2)A、B、C、D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3)从基本反应类型看,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现欲探究一固体粉末状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Cu(NO32、Ba(NO32、NH4NO3、Fe2O3、NaCl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推理(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A放入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H2SO4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B和蓝色溶液C,
Ⅱ另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A放入另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过滤,得沉淀E和无色溶液F.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相应推理,填写以下空白:
(1)Ⅰ中沉淀B的化学式为BaSO4,Ⅱ中气体D的化学式为NH3
(2)在固体混合物A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Cu(NO32、Ba(NO32、NH4NO3
(3)写出步骤Ⅱ中生成沉淀E的化学方程式Cu(NO32+2NaOH=Cu(OH)2↓+2NaNO3
(4)蓝色溶液C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共有3或4种.
(5)在混合物A里,还有一种物质NaCl(写化学式)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可取无色溶液F进行实验验证,请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取无色溶液适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A中含有氯化钠,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A中不含有氯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在物质的宏观性质、微观结构和表示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图一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frac{\underline{\;MnO_2\;}}{\;}$2H2↑+O2↑.
(2)图二所示为:石墨和金刚石的结构图,从图可以看出两者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从图三可以看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甲同学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A、B,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二组实验.
①实验1中,若B中是NaOH溶液,滴加硫酸铜溶液静置后得到蓝色不溶物和无色清液,则清液中溶质的成分是Na2SO4、可能有NaOH(用化学式表示).
②实验2中,甲同学向两支试管中分别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A(氢氧化钙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B(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③为了探究实验2中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反应,甲同学又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
乙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
原则,理由是变量不唯一.
④为了探究实验2中B中溶质的成分,丙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只有碳酸钠
猜想3: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探究】
实 验 操 作实验现象结 论
I.取B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II.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几滴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猜想3成立
【反思与评价】
老师评价丙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操作Ⅰ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NaOH,会对判断该溶质中是否含有NaOH造成干扰;
为了使“猜想3成立”,丙同学对上述“实验探究”进行了改动,他的做法是将操作1中的澄清石灰水改为氯化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CO3$\stackrel{高温}{→}$MgO+CO2
(2)装置C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uO的作用:证明一氧化碳常温不会与氧化铜反应.
(3)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C+CO2$\frac{\underline{\;高温\;}}{\;}$2C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图中装置E的作用:安全瓶,能防液体倒吸到加热的试管中.
(5)本实验中体现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具有还原性、毒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化学跟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写出下列有关问题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白磷在空气中易发生自燃.
(2)稀盐酸可破坏铝锅表面的氧化膜(主要成分是Al2O3).
(3)密闭容器中,5.8g丁烷(C4H10)和一定量氧气完全反应,有9g水、13.2g二氧化碳和2.8g另一种物质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兴趣小组同学想了解其变质情况,设计以下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1)实验一:甲同学取样品加水溶解后,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到酚酞变红色.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不合理,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2)实验二:乙同学称取8g干燥的样品,加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B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②实验二中若用氯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钙溶液,所得沉淀的质量等于5g(填“大于”“等于”“小于”)
③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3)通过计算可知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部分变质.(填“完全变质”“部分变质”“没有变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