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酒精挥发——酒精分子不断运动 B. 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 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 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因储存不当而发霉的粮食会产生黄曲霉素(化学式为 C17H12O6),人类使用会诱发癌症.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黄曲霉素属于氧化物
B. 黄曲霉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 黄曲霉素中含有 17 个碳原子、12 个氢原子和 6 个氧原子
D. 黄曲霉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7:12: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山东省潍坊新华初三化学(上)10月份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实验 B. 假设 C. 观察 D. 做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山东省潍坊新华初三化学(上)10月份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锰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B. 催化剂一定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应速度
C.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D. 在化学反应前后使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海安县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理科综合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选用45 mL的18×180mm的试管和注射器进行了实验,效果良好。
关于以上两组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图Ⅰ实验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②图Ⅰ实验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③若图Ⅰ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止水夹始终未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④按图Ⅱ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不漏气。⑤按图Ⅱ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当红磷与氧气充分反应后,移开酒精灯,待冷却并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将从15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3mL刻度处才停止。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再认识。
(你知道吗)通过实验(图1)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门捷列夫 B.达尔文 C.拉瓦锡 D.牛顿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图2所示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若实验中进入集气瓶的水不足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两点)。
(拓展延伸)图3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4、图5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
(1)写出木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式________。该实验中能否利用木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4中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H)nClm·yH2O]x,式中m等于( )
A. 3-n B. 6-n C. 6+n D. 3+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其现象描述及所属反应类型正确的是( )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是氧化反应
B.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是化合反应
C.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是分解反应
D.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是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