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行,放入漏斗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有气泡
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内的液体,以加快过滤速度

分析 过滤是实验基本操作之一,过滤的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在过滤中玻璃棒起引流的作用

解答 解: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使滤纸一边一层一边三层,玻璃棒的下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侧,防止弄破滤纸;故A正确;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故B正确;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有气泡,可加快过滤的速度,故C正确;
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内的液体,会使过滤失败,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过滤操作的实验评价问题,只要掌握过滤的一般原理,就容易解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市业模拟考试(一)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会患坏血病,哥伦布探险时的许多船员就因此而死亡。如下图所示为某种维生素C说明书的一部分。请你回答:

(1)VC中含有 种元素。

(2)若正常成人每天对VC的最低需要量为60 mg。

①当VC完全来自右图的维生素C,则每天至少服用 次;

②当VC完全来自某种新鲜蔬菜(每1000 g这种蔬菜含VC120 mg),则每天至少应食用这种蔬菜 g。

(3)取2片维生素C溶于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VC的溶液显 性;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消失,表明VC受热时易被破坏,那么在烹调新鲜蔬菜时要减少VC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钢铁生锈B.冰雪融化 牛奶变酸
C.西瓜榨汁 酒精挥发D.动物呼吸 海水晒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距地球15~35km处,有一个臭氧层,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关于臭氧(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臭氧是一种稀有气体B.臭氧和氧气的性质不相同
C.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D.臭氧转化成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取用块状大理石
B.
酒精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C.
氧气的验满
D.
吸取液体药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某化学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二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Cu;②只有Fe2O3;③是Cu、Fe2O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
2FeCl3+Cu═2FeCl2+CuCl2
Fe2O3与稀盐酸发生的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③,而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乙 的观点正确(填“甲”或“乙”).
(2)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如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表:
  反应前   反应后
Ⅰ组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Ⅱ组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g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排净装置中的空气.
(2)应该选择Ⅰ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③ 组(填序号).
(3)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
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反思评价】丁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如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升空,2010年8月26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水,上天和入海,实现了中国人心中探索自然的两大夙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大部分结构由钛合金构成是因为钛合金具有抗腐蚀性好化学性质;
(2)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运行是依靠蓄电池来维持的,其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潜水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若用过氧化钠(Na202)处理后生成碳酸钠和能供给呼吸的气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①2Na2O2+2CO2=2Na2CO3+O2,若其中钠元素是+1价,则反应前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②-1价、-2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已经科学验证,当吸入之后,会引发包括哮喘、心血管病.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
(2)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能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该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3)目前,很多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超标,原因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A.人的呼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太阳能的利用
(4)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非常重要.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大气的是AC(填序号);
A.使用清洁能源     B.燃放烟花爆竹     C.大量植树     D.推广私家汽车出行
(5)请你提出一条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植树造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b(填序号),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a.逐渐增大并≥7     b.逐渐减小并≤7     c.始终不变并等于7
方案二: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某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色墨水向右移动.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气体体积膨胀;
②稀盐酸进入烧瓶占据了一定体积.
方案三: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再滴加稀盐酸,若红色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如图(2),溶液变成了红色,但是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为此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酚酞是一种常用酸碱指示剂,遇碱性溶液变红.
【提出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的缘故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氢氧化钠与酚酞混合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
【讨论分析】
(1)甲同学提出猜想后,很快被小组同学否定了,其理由是若酚酞变质,就不可能出现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的现象.
(2)经过思考,大家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能够证明乙同学的猜想不成立的实验操作和现象为取少量碳酸钠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实验设计】
(3)为验证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实验目的现象结论
①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某氢氧化钠溶液排出水中的氧气溶液先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又消失.
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②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然后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隔绝空气
(4)为验证丁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方案1: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取少量并滴加2滴酚酞溶液.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溶液褪色与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
方案2:将滴有酚酞且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出现红色且不褪去,结论同上
【知识拓展】
(5)若将质量分数为10%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质量混合,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B.
A.10%    B.15%    C.20%     D.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