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③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请你按照以上四步,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所用装置图用序号表示)

在实验室中,常用加热固体NH4Cl和Ca(OH)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反应生成 CaCl2、H2O和NH3.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氨气的密度为0.77l g/L,空气的密度为l.293g/L,且在常温常压下,l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室制取氨气..
②收集有关资料:实验反应条件加热;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且极易溶于水水.NH4Cl和Ca(OH)2混合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③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B,收集装置选用C.
④进行科学实验.

分析 ①凡是实验都有一定的目的;
②根据相关方面的资料可以确定实验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③实验室制取氨气需要加热,应该用固体加热型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①实验目的是:实验室制取氨气.
②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反应物NH4Cl和Ca(OH)2都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生成的NH3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③实验室制取氨气需要加热,应该用固体加热型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
①实验室制取氨气
②反应物NH4Cl和Ca(OH)2都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生成的NH3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③B;C.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选择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KClO3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点燃氢气,先验纯,再点燃
D.加热试管里固体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作为原料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A(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2O2↑;装置中有一处需进行改进,所作改进是试管口放棉花团.
(3)若用B装置来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装置B与装置A相比,其优点是不需要加热.(写出一点即可)
(4)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A装置(填序号),若使用装置H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f(填“e”或“f”)管口通入.
(5)实验室采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常温时制取二氧化碳,则发生装置应选择B,若用F装置(装满水)来收集并测定所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则气体应从c(填“b”或“c”)管口通入,将水排入G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为创建浙江省“卫生城市”,今年市区街道上已出现分类垃圾收集箱.下图是国家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易拉罐投入的垃圾收集箱上应贴有的标志是(  )
A.
金属Metal
B.
有害垃圾Harmful waste
C.
可燃垃圾Combustible
D.
玻璃Glas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907班的科学课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徐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书】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三;
【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徐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a.测溶液pHb.滴加Na2CO3溶液c.滴加BaC1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有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徐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
(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①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pH试纸浸入溶液中;
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Na2SO4与BaCl2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展示的实验中,能用来区别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成如图曲线,请据此回答:
(1)植物光合作用最初制造的是葡萄糖(C6H12O6),计算葡萄糖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6:1:8.
(2)分析图象,你认为光合作用开始的点最可能是C点.
(3)图中FG段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大,试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中午气温天高,蒸腾作用太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因为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
A.氢离子B.氢原子C.水分子D.氢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各组内物质的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Ba(OH)2、Na2S04、K2C03B.KOH,Na2C03,HC1
C.BaCl2、NaOH、H2S04D.Ca(OH)2、H2SO4、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